近年来,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单位向应聘者频抛怪题,有时给一些很简单的基础题披上时髦的外衣,大施障眼法迷惑人,有时又冷不丁来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故意看看应试者有没有“急转弯”的技巧和艺术。专家提示,通常情况下,怪题比例一般不到10%,应跳出“怪圈”找出路。
镜头一:“长串姓名”测交际力
“你是哪个学校的?校长叫什么?书记是谁?”刚坐下,面试官就对小林提出一连串问题。虽然在学校待了四年,想要做到校长、书记的名字脱口而出,还是让小林费了一点脑细胞。回答完刚想松一口气,不料面试官的下一拨问题又来了:“四年里你最喜欢什么课?哪位老师上的?”“最不喜欢什么课?谁上的?”面试20分钟,几乎有一半时间纠缠在校领导和教师的名字中。小林面试一完,就去找来一本校史,恶补学校常识。
点评:此类看似与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岗位不相干的“怪题”,如果分值不大,有可能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耐压能力;考察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姓名,一方面是看学生是否了解学校,另一方面则是考察学生的社交能力。专家提醒,当企业“怪题”抛向应聘者的时候,求职者应该做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实事求是地回答。“把心中所想的答案实事求是地说出来是最好的途径”。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来分析,一个人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工作的过程中最大效率地取得预期效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镜头二:“切蛋糕”测创造性
一家外企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员工面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要求应聘者把一盒蛋糕切成8份,分给8个人,但蛋糕盒里还必须留有一份。面对这样的怪题,有些应聘者绞尽脑汁也无法分成;而有些应聘者却感到此题非常简单,把切成的8份蛋糕先拿出7份分给7人,剩下的1份连蛋糕盒一起分给第8个人。
点评:此类考题实际上是测试应聘者的创造力,有的应聘者能将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此时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显而易见了。
镜头三:“雨中打伞”测合作性
一家外企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员工时,要求应聘者冒雨到附近指定地点然后返回,但只有一半的应聘者发到伞。应聘者在这场面试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发到伞的应聘者主动与无伞的应聘者搭档,风雨同伞;有的无伞的应聘者则与有伞的应聘者协商合用一把伞;还有的有伞的应聘者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独自撑一把伞。结果,独自撑一把伞者被淘汰,而风雨同伞者则被录用。
点评:作为外企的员工,要求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此题考的正是应聘者的团队意识。
镜头四:“题外题”测诚实性
某公司人力资源部位于10层,考官在面试中问22名求职者:“各位刚才来到人力资源部时乘坐的电梯在7楼停吗?”结果有21人说“停”,只有1人说“不停”。其实,离人力资源部近的那个楼梯单数是不停的,那21个人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但是却不好意思说自己不知道,或者不敢说不知道。然而,他们没有想过,不诚实比不知道还要可怕,企业不会要不诚实的人。
点评:此类与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岗位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实际上测的是求职者的诚实性。智商高低绝不是企业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时最看重的,踏实、勤奋的新人更受欢迎,而诚实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面试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者往往会设置这样一些问题,来考察求职者的诚实性。
镜头五:“脑筋急转弯”测应变力
大型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会上人如潮涌,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人员突如其来地抛出一句问话:“你是怎么挤进来的?”答案各式各样,不少人听了一愣,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时一位应聘者迅速说:“因为我身强体壮”,简单的一句话,给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者留下一个比较健康的印象。
点评:用人单位现在已经越来越看淡简历上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者更喜欢考察求职者的应变能力。不少大学生喜欢和电脑打交道,却不懂得怎样和人打交道。灵活性欠缺的人,不仅面试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试用期中也可能碰到麻烦。特别是一些小公司,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前台不仅要负责接待,还要扮演销售的角色。客户的需要不同,你必须有足够灵活的应对手段,否则你的试用期成绩肯定是一团糟。
镜头六:中性话题测担当力
北京某外企走进高校做专场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现场有很多互动环节,考官抛出一个问题:“在校期间,你做过家教吗?”有20多人举手。考官又问:“谁没做过家教?”又有20多人举手。在这个过程中,有100多人始终没有举手。
点评:企业并不会简单地以你是否做过家教就决定你的录用与否,但那些不置可否的人肯定没有机会。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者认为,那些在后面躲着、不主动去承担责任者,是企业最不想录用之人。
专家指出,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怪题”实际上暗含特定的职位需求:有的岗位压力大,需要耐高压型人才;有的岗位需要创意,那么招收的人员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型思维;有的岗位工作要细致不能有差错,这就需要注重细节,可以始终如一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人才;而有的岗位则需要逻辑能力较强的人才。怪题其实不怪,无非是考应聘者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应试中保持良好心态是最重要的。求职者应聘前应多看看类似考题,掌握思维规律,答不上来也无需强求,应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