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可能只是需要再坚持那么一下,事情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了。
回放:员工“误”认为被炒家中自缢
“你们为什么不和陈凌签劳动合同?他自杀了!”
2008年12月18日下午5时30分左右,广州某单位人事部接到员工陈凌的妻子王丽(化名)悲愤的电话。原来,该单位员工陈凌被妻子发现在家自缢身亡。
陈凌是该单位的合同制员工,已服务了10年。陈凌最后一次合同到期时间为2008年12月31日。据王丽称,在出事的前一个月里,陈凌就在家叨咕过很多次,说同事议论单位要裁员了,自己已有10年工龄,单位可能因为不想签无固定期限合同,就不和自己签约了。12月15日,陈凌回到家里说单位真没和自己签约。三天后,悲剧发生。
这不是故事,这是真事,是2009年6月9日《新快报》报道的发生在广州荔湾区的真事。
悲剧发生后,该单位对媒体辩称,他们已于2008年12月10日左右发通知给所有合同到期的员工,询问他们是否愿意续签劳动合同。合同上写明,如果12月15日没有将通知交回的话,视为不愿与单位续约。而在当月15日,单位已收到陈凌愿意签订劳动合同的回执。单位表示,陈凌很可能是误会了通知的意思,以为签约期限是12月15日。
老板这边:员工实在太脆弱
职场上,有很多人直面经济不景气导致的裁员或减薪压力,积极想办法参加学习和培训,提升自己的“可雇佣能力”。不论是否有10年这道坎儿,那些有能力为公司带来价值的人都会被公司人力资源争相聘用;而十年如一日,没有提升、不思转变的老黄牛即便不成为企业的包袱,也会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面对各种竞争,想要做得比别人好,让别人追不上,有压力很正常。在这个社会,没有压力肯定是不可能的,企业老板面临的压力其实更大,关键是看个人怎么排解。一些人缺乏承受压力的心态和排解压力的能力,会“抑郁”或者“自闭”,他就应该向医生或亲人求助。
陈凌受不了“可能被裁”的压力,甚至没有向老板询问,就惶惶然选择自杀以解脱,只能说明自身的心理脆弱,大家不应以此为由指责老板无良。事实上,每个人的压力不仅仅来源于工作,还有很多个人因素,把压力的来源通通归结给公司,是外界对公司的误解。
员工那边:老板是在折磨人
公司以往在经济景气的时候,订单都接不过来,员工不得不加班赶进度,老板根本不会有闲工夫发通知问员工“你是否愿意续签劳动合同?”按照法律规定,如果公司愿意,在合同到期前30天就应该通知我们续约。可是就陈凌的状况看,公司是在劳动合同只有20天就到期的情况下,假惺惺地发通知“征求”员工意愿是否愿意续约。应该注意的是,公司在“合同”上写明:“如果12月15日没有将通知交回的话,视为不愿与单位续约。”如果公司真的有诚意与公司员工续约,何不写明:“如果12月15日没有将通知交回的话,视为愿与单位续约”?
况且,陈凌在规定日期交回了通知,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续约愿望,公司在收到陈凌交回的通知单后三天,都没有与陈凌正式续签劳动合同,老板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怎么可以还在人已经去世后说他是“误会了公司的意思”?陈凌活着的时候就饱受“服务十年后被抛弃的煎熬”,死后还要说他不能理解公司的所谓“意思”,这不是欺负死人不能开口为自己申诉吗?
本刊特约评论员高汤
压力热传导,看谁先崩溃
职场上,有人在公司与人发生摩擦、受到了重压,就会在家里或其他公司以外的场合上咄咄逼人,找发泄的出口,故意将自己的愤怒转移给别人,在放大自己心理不良状态的同时,自身的烦恼、压力或愤怒好像也得以缓解。
陈凌所在的公司就很擅长传导自身的压力。经济危机了,企业利润受到影响,还有一批工龄满十年的老员工眼巴巴地等着公司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好给他们上个“工作保险”。可是公司现在都泥菩萨过江,就算不得不续签劳动合同,也要让他们明白一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可不是那么好签的!于是,“看谁先崩溃”的游戏开始了。
企业先是没有按照常规提前30日通知员工是否续签合同,陈凌等人在恐惧中苦等了10天后,收到了一个通知,此通知征询员工是否愿意续签,如果在5天之内没有把通知交还人力资源部,那就视同“不愿续签”!员工们不敢怠慢,陈凌更是在规定日期内交还了通知,他专门挑选了规定期限的最后一天来明确表达自己要续签的意愿,就是希冀公司能够在最后的这一期限把合同签了,好让自己安心。可是游戏没有结束,公司依然兴趣盎然——通知单你放下吧,续签不续签的事情,现在不谈。
陈凌很受煎熬,他不够胆去问老板“你们到底要不要续签?”他怕,怕得到的答案是:公司不续签。所以他苦苦等了三天,看到公司依然没有动静,他绝望了。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公司想要和他续签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根本用不着征询什么员工意愿。老板怕员工为了维护自身权利而上告到劳动监察部门,又心疼那些因为不再续约而必须支付的补偿金,所以他们不到最后一刻就是不开口!
于是,陈凌在家自缢了,这个游戏以他先崩溃而宣告结束。
为这家企业已经服务了10年的陈凌显然是“脆弱的”“愚昧的”“没有社会经验的”“玩不起的”,所以即便公司不想和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人续签合同也无可厚非。他的游戏能力太差,他传导自身压力的能力太差,公司的压力传到他这里就等于接力赛跑的最后一棒,不管谁输谁赢,GAMEOVER了。
直到此时,在游戏中一直保持沉默的公里领导才开口辩称:是陈凌误解了最后期限的意思,与公司无关,他是非因工死亡,所以公司不应该为抚恤金买单。不过其辩称内容里,我们依然没有看出企业究竟是否有意向与陈凌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逝者已去,陈凌的家属都已经与企业达成庭外和解,我们也无意追究,只是想问一声:与陈凌一同收到“是否愿意续签合同通知”的那些员工:“你们还好吗?”
经济风暴下,员工们已经生活在裁员减薪的恐惧中了,人人都怕裁员,怕失业后找不到工作,怕找不到工作无颜面对家人。公司领导即便不为员工的死感到惋惜,也实在不应该再用此招数增加员工的压力。不想续签或者想裁员减薪,那就实话实说,该赔偿就赔偿,不要玩“看谁先崩溃”这种游戏,因为员工付出的代价可能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