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作者:张小彩
中国金融大典促使中国金融家在盘点中“蝶化”
一场历史性的金融大盘点将在3月31日的北京登场。这场盘点被新闻界看做是“中国金融大典”。据悉,这个大典包括了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各路金融人物、金融专家、金融记者等等,几乎涵盖了中国金融生态的方方面面。参会人数将是前所未有,号称“中国金融业的奥斯卡”。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里,一场又一场的比武,已经让中国金融业各路英才前所未有地一次次地站到了PK台上。先是中国最权威的金融网站――中国金融网推出了中国年度金融人物、年度银行人物、年度保险人物等评比,接着又是国际金融权威杂志《银行家》推出的中国银行业100强的排名。
尽管评价体系和评比流程各有千秋,但市场化、专业化和科学性都已成为评比方竞相高举的旗帜。
撇开评比结果,我们至少可以欣喜地发现,通过评比,中国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理人,已经开始从官员到职业金融家――“破茧化蝶”的蜕变。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他们不再是带着神秘的面纱、唯行政之命是从、坐在高楼大厦中居高临下的金融官员了,他们开始以更开放的心态贴近公众,并籍此获得市场的认同和支持。
2004年,高盛公司在重组海南证券的过程中,让方风雷以一些特殊的制度安排变成了高盛高华的股东和职业金融家,这在金融业引起了巨大震动,他们把这一事件视为中国职业金融家群体正式诞生的开始,并寄望有关方面的进一步动作能够为中国制造更多的职业金融家。
这其实是中国金融高管者走向市场的进程,改变了“中国没有真正的职业金融家,他们其实只是企业官员”的历史。
什么是职业金融家?有概括说:金融家是一种市场化、专业化、法定化的职业。市场化就包括了职位选择的市场化、薪酬制度的市场化、评价标准的市场化、培养机制的市场化和供求关系的市场化。
不过需要回到现实,当中国金融家的选择、薪酬、培养和供求市场化尚无法完全放开的情况下,中国金融网、《银行家》们所进行的市场化评比,至少可以给出本土金融家一个努力的方向,至少可以为单一的行政评价体系增加一些市场的色彩,并使其多元化。
实际上,近年来各方金融业高管越发积极参与一些权威社会机构评比,也反映出他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社会和市场的评价,体现了他们走向职业化的愿望。我们有理由相信,近年来不断提速的金融改革势必也会造就中国的职业金融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