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博锐管理在线 作者:张锦喜
推行角色定位的五大法门
也许你会问:既然角色定位有如此大的魔力,那为什么长寿公司仍然是凤毛麟角?难道是角色定位的原则太难实现?你说对了!的确,要完全实现角色定位,确非易事。想一想,有几个企业的老板或现有决策层愿意承认自己的角色能力不称职呢?即便承认了,又有几个真正愿意负起责任来呢?但是,下面的五大法门,在您的企业走向角色定位的路上还是能够起到一些帮助的。
1.界定所有者角色
所有者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采取利益定位。但是,如果他希望基业长青,而不是接受“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就必须承认:只有使公司的人力资本实现角色定位,才能建立自己长期的核心优势,才能有长远的利益。在实际*作中,所有者个人可以按照利益定位,但相对于公司的角色定位原则来说,所有者只能是所有者的角色,不能直接干预管理,例如,强行将某位不能胜任的亲属放置在高管的位置上。这一点做到了,其他都容易得多。
2.建立角色职业生涯规划机制
从CEO开始,首先必须摒弃这种观念:现在自己居于某一角色,就是角色定位。而必须清除认识到:角色定位的核心是角色能力的不可代替性,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色必须在适应新的角色职责上作的最好。为此,公司有必要建立起角色职业生涯规划机制:每个人都按照该机制的要求来不断强化自己的角色定位。新员工从进公司开始,人力资源经理和直接主管就要努力协助其寻找合适的角色位置,并不断强化其角色能力。
比如,一个技术员,进公司时是助理,尽管他受到某种技术高等教育,但他的潜能并不在技术而在销售,公司就必须辞退他或有将其调往销售角色进行定位的流程和制度。而如果他适合做技术员,则必须在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规划:他达到何种条件,能够做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这相当于在每个职位上建立一个金字塔,而且明白无误的告诉员工,如何达到塔顶,成为该职位上不可代替的卓越角色。这里的“何种条件”仅限于两个方面:角色能力和角色绩效,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必须摒弃,如剔除或弱化年龄相关因素,甚至弱化学历、资格认证因素。
3.建立角色激励机制
如果在公司中,某个员工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则该员工就未实现角色定位。角色职业规划只是基础,要让员工自觉、自主按照角色定位规划来发展自我,必须建立角色激励机制。角色激励机制是将薪酬提升、职务提升、技能评级都按角色原则设计,作为一种激励。
根据这种机制,也许部属的职位不可能超越经理,但作为一个出色的角色,独当一面,薪酬可能超越经理;如果按照经理的角色职责这个部属更能称职时,就必须有机制将这个部属进行提升。
(愚顽按:设置行政职务与技术职务、技能等级多重薪酬级差以及其他待遇级差,可能是留住不适合担任管理职务的技术专才,不被同行业高薪挖角或者聘用特殊的高级技术、艺术人才的一个重要措施。例如,如果我们需要聘用一位高级设计人才,他的职务等级在设计部经理之下,但是根据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他的工资可能要远远高出经理才行。这就需要在技术等级上给他一个角色定位,才能聘到并留住这个人。)
4.建立角色能力培养和考核机制
一个员工很难从一开始就是独当一面而且不可代替的角色,公司必须建立角色能力培养机制来培养他,这种机制必须和角色规划机制、角色激励机制系统设计相配套。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不断跟踪和测试员工的优势能力领域,培养、引导其角色定位;同时,从角色能力和角色绩效出发建立考核机制并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对称职的予以提拔,不称职的予以撤职。即使是对继任的CEO的选拔,也要按角色原则而不是和某些大股东的关系原则、利益原则来进行,这样角色定位才能彻底。
5.从管理层开始,打造角色组合
企业高层的角色定位对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从职责还是能力角度来看,这都需要一系列的角色才能胜任。不仅如此,公司中层和普通员工也必须实现完美的角色组合。为此,必须从管理层开始就打造角色组合。
这就需要首先在管理高层形成一个优秀的互补组合,然后逐步细化下去:根据公司的使命,部门主管逐步优化角色能力,而后,部门主管在人力资源部门的配合下,努力将部门团队打造上优势组合,努力帮助每个成员实现角色定位。这就像一个球队,它的出色并不一定是因为所有的球员都非常出色,但一定是因为每个球员都实现了很好的角色定位,而所有球员又实现了一个完美的角色组合。(愚顽按:相反,“明星组合”往往不能发挥最好的水平。)
愚顽读后杂记:
“角色定位”应该成为组织建设的核心命题。
这个概念从其来源来说,有一定的机械论色彩,但是从现代有机体组织观念来看,仍然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概念。如果将一个企业比为一个人,那么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就是这个有机体的一个“细胞”,在有机体中,每一个细胞都必须“特化”为某一个器官的某个部分,不能游离于组织和器官之外。这种“特化”就是“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这个命题,还潜藏着另一个更重要的推论:企业的任何利益相关者的个人利益都不能凌驾于企业组织利益之上。这个“任何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经理人、顾客。
顾客应该是企业这个系统中的“角色”之一,就象信徒是宗教的角色之一样。没有顾客就没有企业,同样没有企业也无所谓顾客。
我们就常困惑于顾客、员工、所有者何者“第一”的问题,似乎每一种议论似乎都有一些道理:
“顾客第一”――很自然,顾客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源头,没有顾客企业就不能生存,于是企业把顾客当成“上帝”;
“所有者第一”――虽然没那一个企业这样宣称,但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法律规定了他们具有对企业的所有权、收益权、处分权,“资本”一说话,CEO也要下课,难道不是第一;
“经理人第一”――更没有人这样吆喝了,但是职业化管理的企业“内部人控制”也是不争的事实,“县官不如现管”,企业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由他们做出的,谁能说他们不重要,那一个经理人又感觉的自己在企业中不重要?
“员工第一”――这是很多学者说的话,实际上他们是企业中的“草根族”,但是,他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作性权力”在适当时机给老板一点颜色看看……
说来说去,谁都是重要的,但要说都是第一,又等于什么也没说。在这个纠缠不清的问题面前,很多人是会感觉无所适从的,或者干脆就认为,谁是“稀缺资源”谁就是“第一”。
在网络讨论组中,有位网友提出:“如果你是企业老总,当客户利益和员工利益相冲突时,你会维护谁的利益先?为什么?”大家的发言莫衷一是,但我最欣赏的一种回答是:“永远维护企业的利益,其它都是‘曲线救国’。”我认为,这才抓住了根本――企业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任何人都是这个组织实现自身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角色”。
这样一个非常基本的组织原则,在中国的大多企业中还没有得到贯彻,企业中各类人都缺少角色意识,更缺少企业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的思想,有的把企业看成自己领地,作为自己可以随意行使权力的地方;有的把企业看成实现个人“英雄”主义梦想的舞台;有的把企业看成为自己赚钱的机器;有的把企业看成一个聊以谋生的地方……就是没有人把企业看成一个有着独立生命的组织系统。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系统,本来就是宇宙进化的一种“生命”形式。在宇宙进化史上,首先产生了单细胞生物,随后产生了植物、动物,又进化出灵长动物,直至产生人类,依托人类又进化出各种社会组织。所以说,组织是高于个体的人的一种“生命”形态。而且,每一种高级生命形态都是由多层较低级别的生命形态所组成的。每一个组织(或者说整体),都是由许多小的组织(整体)组成的,同时又是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座森林是由众多的树木组成的,但它同时又是更大的整体――“地形”的组成部分。而每一棵树,同样是由树干、树根、树冠组成的,他同时又是森林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组织(整体)都要求它的成员服从整体利益的需要。一个人是整个人类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这些器官是人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假如人体中某些细胞离开了系统的共同的目标,完全以发展自己为最高目标,并且不顾一切的、疯狂的去实现它。那么,我们就说这些细胞发生了“癌变”,它们停止了为某一器官服务的活动,把自身的繁殖(复制)放在首位。这些“癌细胞”等于辞去了组织的“角色”身份,而通过杂乱无章的分裂活动迅速扩张自己――无视所有界限,在人体中到处建立自己的地盘(浸润、转移)。它们把自己离弃的组织当成营养自己的宿主,直到把整个组织(人体)吃掉,才同整体一起走向灭亡。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贯彻“角色定位”原则的企业中,到处潜藏着极其容易发生“癌变”的细胞,因为许多人都是把实现自己的目标作为最高目标,有些人会完全不顾组织的目标,甚至把组织的肌体当成自己的“营养基”,一个企业中这样的“癌细胞”一旦多起来,很快就会被他们“吃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