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太和企业管理顾问 作者:汪钰
民营企业A两年前名不见经传,几个雄心壮志的年青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全力塑造了年营业额近10亿元、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面对如此骄人的业绩,A老总却无法高兴起来,眼见着企业越来越大,员工也越来越多,可是效益增长却明显放慢。一些员工私下议论企业成立初期时工作有多么积极,现在是得过且过。A老总却感觉自己已经忙得焦头烂额了,大事小事都要自己亲自抓,企业发展遭遇到了瓶颈。问题到底出在哪?A老总思前想后,最终认为应该做一次全方位的企业管理状况审计,以期发现问题根源所在,然后再对症下药。
管理的意识产生了分歧
审计小组认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有三种管理模式,即经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和文化管理模式。经验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企业与创业者两位一体、不可分割,一切管理工作都依赖于创业者个人的经验。科学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在管理的所有过程和职能中,注意使用科学方法来提升管理的效率。文化管理模式在继承了科学管理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管理的人性化。经过连续几天的调研和讨论,审计小组将A企业定位于从经验管理模式向科学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并对A企业的管理思路提出了以下几点质疑:
1.所有的决策靠老总一个人拍脑袋决定吗?
A企业的成功正是来自于高层的正确决策和对机遇的把握。然而现在再靠个人经验独自决策随意性就会很大,风险性高,需要建立相应的决策机制。A老总疑惑:那么遇到重要问题时,是开个会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决定?或者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进行投票表决?可是开会的话,只要我一说,他们就都不说了,这该怎么办?审计小组认为这正是由于长期以来A老总的绝对权威和独自决策方式的结果,建议先安排人员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然后再进行讨论、沟通,逐步形成科学决策的氛围。
2.业务优先还是管理优先?
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A企业处于创业期的末期,成长期的初期。在创业期,高层经理人往往优先关注业务的增长,对管理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A老总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企业要想构造出新的发展空间,必须开始加强各种基础管理、理顺业务和管理流程、构造新型管理模式、健全必需的制度体系。可是,中层管理人员,特别是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却依然是重业务、轻管理,双方产生了管理思路的分歧。审计小组也明显注意到A老总按时参加公司内部管理例会,反而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常常没时间参加,原因是业务繁忙,那么例会上需要各部门沟通的事项不能够及时传达,问题也不能够及时反映和得到解决。审计小组认为A企业可以通过业绩指标的制定向各部门负责人传达对基础管理的重视,对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发展方面均设置相应的指标,引导其行为方式。
3.为什么管理人员没有承担管理责任?
对于“A老总为什么会特别忙”这个问题,审计小组认为是管理人员没有承担管理责任,其结果是总经理做部门经理的事情,部门经理做员工的事情。经验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管理职能尚未进行分化,工作计划性弱,组织结构简单,控制手段单一,A老总的随机性指令即可使企业运转。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A企业的业务量剧增,员工数量也增多,管理幅度、管理层次和管理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再靠A老总随机性指令进行指挥,往往协调性差且管理效率低,同时管理人员主动性变差,“老板决策,我又做不了主”的思想泛滥。在审计小组的建议下,A老总开始向各部门负责人强调“计划”的重要性,要求工作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并在制定业绩指标时考虑到这一因素。以销售指标为例,并不是完成得越高越好,因为有可能是计划制定得较低,导致看起来完成情况特别好。因此A老总要求在一定范围内销售指标完成得越高越好,超出这一范围时,则认为是计划制定有问题,要进行扣分。审计小组一再强调,在科学管理模式下,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需要从A老总的工作中分离出来,A老总主要从事经营性和战略性的管理工作,具体的业务管理工作由各部门负责人来承担。
4.团队优势为何看不到?
在成熟的企业里,部门和团队是组织运行的基本单位,个人只能通过部门、团队和规范的制度起作用,个人行为必须遵循组织行为。然而审计小组发现A企业缺乏规范的组织运行体系和制度规定,企业的正常运行受A老总个人的风格、好恶、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偏偏A老总做事非常认真,喜欢一竿子插到底,结果员工都没有一个团队的概念,“只要工作让老板满意就行了”、“领导的决定还不知道老板是怎么想的呢,如果老板说改就改,那我不就白忙活了”。审计小组建议A老总确立逐层管理的原则,只管到部门经理,其他员工由部门经理进行管理,发挥部门经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建议一出,许多部门经理为之一振,都认为此举为自己加强管理力度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