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李晓艳
“如果败诉了,我也不会后悔。”7月25日下午,头一天刚从美国飞回北京的李开复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李开复从微软副董事长跳槽Google出任全球副董事长及中国区董事长的举动,已然引起全球IT业界的震动。大洋彼岸,微软诉李开复本人及Google违反竞业协议以及Google反诉微软的官司正惹来口水无数;而在国内,业界已经预感到Google、微软、雅虎全球争霸的隆隆炮声。
对于官司,李开复表现坦然,“通常做了亏心事的人才需要保持沉默或者不予回应,希望大家相信我的抉择是可以接受的,时间会解决这些问题。”
但李开复不愿将Google与微软摆在竞争对手的位置,“Google还很年轻,未来会向哪些领域扩展很难预测,因为整个公司是自下而上的创新,每个人都可能提出一个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方向。”
李开复Google面试“是我先去找的Google。”李开复开门见山,“今年5月份,我在网上看到Google在中国将有很大计划的消息,我一直想回中国,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机会。”
随后,李开复给GoogleCEOEricSchmidt发了邮件,“我们10年前就认识,当时我在苹果,Eric在Sun,两家公司当时都被微软的Windows打得很惨,我们还商量过合作共同面对微软。”
Eric很快就给了回复,并约李开复去Google办公室面谈。
与Eric的见面安排在加州郊区一个度假村,在场的还有Google的多位副董事长。“Eric对我说,‘我们的文化和任何其它公司不一样,如果说你认为这边工资更好所以来,那我劝你别来;如果是认可这种平等、创新,和互联网结合的文化,迫不及待地想来,非常欢迎。’”李开复回忆,“我当时就觉得自己找对了地方,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地方。”
“我打了电话给之前已经去了Google的老朋友,我发现他们都工作得很愉快,所以6月底我基本就决定去Google了。”李开复说,“7月5日,我告诉我在微软的上司,说我在考虑去Google,18日正式离开。”
“Google最看重我的绝不是技术,最主要是我对人才的影响力。”李开复直言,Google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自己加盟会为Google在中国建立系统的人才招聘和培养计划,把Google中国做成一个本地化的公司,李开复强调,“这不是从其他公司(例如微软)挖人,是培养人”。
李开复承认,自己对于中国本地市场的了解,以及在中国大学和企业的人脉关系是Google看中他的主要原因,“Google在中国才刚刚开始,技术做到最好才是最重要的”。
“营销方面我不擅长做市场,技术方面我不擅长搜索。”李开复把自己在Google定位成一个教练,“为Google的优秀员工提供一个环境和文化,做他们最好的支持者和协调者,让每个员工达到最好的自己。”
微软的无形约束力是什么“微软是一个很好的公司,离开微软并不是排斥微软,而是看到一个更新创模式的震撼。”李开复强调。
截至25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李开复说他真正到Google上班才三天半。
“这是一个平等的世界,每个员工都可以提出想法和建议,大家觉得有道理就支持他,很快把产品做出来放到网上,像试验一样。就像谁的网站做得好,大家都去看,很快网站名声就起来了。”李开复向记者描述他在Google的见闻,“比如Gmail??,开始从一个人的试验,变成一群人的合作,然后成为一个试验产品,现在是一个成功产品。”
“它不是由领导层讨论分析当前市场情况,先来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来指挥一个队伍做工作。”李开复说那样更像一个工业社会,现在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跨越,Google这种“从下往上”的创新,而不是从上往下的命令和使唤,“是一个Internet创新的模式,是真正在用互联网社会创新做事情,这让我很震撼。”
李开复表示,微软也有很多聪明的人,但一些环境和习惯无形束缚了他们,就像20年前的IBM,“当时IBM不能做一个Dos或Windows出来,而IBM自己开发的OS也没有成功,因为它被束缚在一个做大型机器的模式里,思维就是怎么做一个软件卖一个机器,而当时微软是个很年轻的公司。并不是说微软好,IBM不好,而是微软有创业条件去开创一个新模式,不再用按大型机的管理方式来做软件。”
李开复强调,20年后IBM还是很成功,微软也成功了,但是微软在技术方面就走在IBM前面,“20年后微软还会是一个很成功的公司,它的人完全可以做Google的人做的工作,但它有一个历史包袱和过去做事的方法的束缚,创新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