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作者:王唤明
一、创新与创造性思维
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熊彼特(1912)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新的结合,其内涵可概括为:创造一种新产品或将原有产品赋予新的功能;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重要物料的新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等。后来彼得德鲁克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之说。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的能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具有多层面、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新颖性、无规则、高风险等特征,因而使得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空间巨大,形式多样。其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1)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升的过程。企业管理创新是“四全管理创新”: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关键在创新设计。(2)企业管理创新是公司创新(包括公司制度创新、公司组织创新、公司产品创新、公司技术创新、公司管理创新等)的组成部分,是公司管理思想和方式方法的创新。(3)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对工业社会一整套旧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及其背后的理念和原则的变革。(4)王伟(2002)在其《管理创新原理与实务》中认为管理创新是基于重大环境(条件)变化,管理主体选择何采取的使组织(企业)运行更具适应性或有效性的新的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及其它方式方法。(5)常修泽(1994)在《现代企业创新论》中认为管理创新是指一种更有效的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管理创新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6)芮明杰(1997)在《管理创新》中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更有效的新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这样一个概念至少可以包括下列5种情况:提出一种新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从以上对管理创新的界定可知,任何创新活动都需对员工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外延极广、内涵极丰富的概念。包括思维方式、思维结果、思维类型等方面,如创造性的思维是指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对困难的克服;创新性的思维是头脑瞬间的闪光;是对某种现象本质的深入追求,已知向未知的扩展;是对原有事物及思想的新的组合等等。当然,创造性思维的本质都在于创新,在于一般人的意想不到,在于破除形式逻辑的限制,因而非逻辑思维形式更能突出创新性思维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直接引发出创新性设想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指非逻辑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看待和处理事物、问题和过程。结合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情况实际,其创造性思维具体地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向思维。多向思维也叫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的三维模式”中,便明确地提出了发散性思维,也即是多向思维。他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式各样的结论;如怎样将梳子买给和尚?二是“灵活”,对一个问题能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如龟兔赛跑,如果第二次兔子又输了,原因可能是方向相反,还可能是前面有条河等原因。三是“精细”,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四是“新颖”,答案可以有个体差异,各不相同,新颖不俗。如让猫吃辣椒,可以采取强迫的方法(将辣椒直接放进其嘴中);可以采取欺骗的方法(将辣椒放在鱼中);还可以采取“自愿”的方法(将辣椒粘在其屁眼上,它感觉不爽后会自动去舔)。对于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度(指发散的量)、变通度(指发散的灵活性)和独创度(指发散的新奇成份)三个维度,而这些特性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内容。人的多向性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而提升的,首先,遇事要大胆地敞开思路,不要仅仅考虑实际不实际,可行不可行,还要考虑尽可能多的途径。这正如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所说:“你考虑的可能性越多,也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诀窍。”其次,要努力提升多向思维的质量,单向发散只能说是多低水平的发散。其三,坚持思维的独特性是提升多向思维质量的前提,重复自己脑子里传统的或定型的东西是不会发散出独特性的思维的。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为自己提出一些“假如……”、“假设……”、“假定……”等,才能从新的角度想自己或他人从未想到过的东西。
(二)侧向思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解决不了问题或虽能解决但只是用习以为常的方案时,可以用侧向思维来产生创新性的突破。具体运用方式有以下三种:1、侧向移入。这是指跳出本专业、本行业的范围,摆脱习惯性思维,侧视其他方向,将注意力引向更广阔的领域或者将其他领域已成熟的、较好的技术方法、原理等直接移植过来加以利用;或者从其他领域事物的特征、属性、机理中得到启发,导致对原来思考问题的创新设想。鲁班由茅草的细齿拉破手指而发明了锯;威尔逊移入大雾中抛石子的现象,设计了探测基本粒子运动的云雾器等。大量的事例说明,从其他领域借鉴或受启发是创新发明的一条捷径。2、侧向转换。这是指不按最初设想或常规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转换成为它的侧面的其他问题,或将解决问题的手段转为侧面的其他手段等等。专为成功人士服务也是一种成功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创新发明中常常被使用。如在“网络热潮”中,兴起了一批网络企业,但最后真正最终赢利的是设备提供商,如思科等企业。3、侧向移出。与侧向移入相反,侧向移出是指将现有的设想、已取得的发明、已有的感兴趣的技术和本厂产品,从现有的使用领域、使用对象中摆脱出来,将其外推到其他意想不到的领域或对象上。这也是一种立足于跳出本领域,克服线性思维的思考方式。如将工程中的定位理论用在营销中。总之,不论是利用侧向移入、侧向转换还是侧向移出,关键的窍门是要善于观察何思考,特别是留心那些表面上似乎与思考问题无关的事物与现象。这就需要在注意研究对象的同时,要间接注意其他一些偶然看到的或事先预料不到的现象。也许这种偶然并非是偶然,可能是侧向移入、移出或转换的重要对象或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