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刘永
这个世界并没有先知先觉,经验往往来自于教训。
对于一个依靠制造火药起家属于高危行业的公司来说,200年后,其安全生产管理被称作为全球工业典范,这看起来有些不可理解,但实际上,他们之间并不矛盾。
1802年建立于美国特拉华州威明顿市白兰地河畔的杜邦公司认为,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
对同杜邦有过接触的人也许会感觉到一点。
召开新闻发布会,主持人第一件事情是提醒与会者安全通道的出口;对于参观者,一定有人全程陪同;在巴士上,提醒你抓好扶手、系好安全带的人,也许就是杜邦的员工。
半年前刚刚被提升为杜邦深圳厂厂长的赖文华接受记者采访说,对于杜邦来说,安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现在,杜邦正在把这种理念以及经验致力于传播到自己以外的其他企业当中,这也使得安全生产管理正在成为杜邦的一门生意。
2004年1月,作为全球精简业务结构的一部分,杜邦宣布将业务调整为电子和通讯技术、高性能材料、涂料和颜料技术、农业与营养、安全防护五大业务平台。
一周前,通过电视电话采访,杜邦公司副董事长、大中国区董事长唐博伟(TomPowell)向记者提供了最新的数据,安全防护是新增的业务平台,这个部门在2004年的收入达到47亿美元,作为对外提供安全生产管理咨询服务的业务,占其中5%的份额。黑火药的教训
虽然加入杜邦并不久,但赖文华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杜邦人,谙习安全生产之道之外,他对公司的历史也有深入的了解,对于安全生产管理的来龙去脉以及精华,面对记者,他已如数家珍。
埃留特雷。伊雷内。杜邦(人们习惯将之称为E.I.杜邦)是法国人,在1802年从法国移民到美国,建立了杜邦公司,开始以生产黑火药为主,到1880年为止,黑火药一直是其主要产品。
火药时刻会爆炸使得生产火药成为一个特别危险的行业,在19世纪初,当时保险业还没有形成,许多失误和偶尔的灾难都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失败,火灾和水灾在几个小时之内可以将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毁于一旦。
出于原材料、便于运输和容易发生火灾等因素的考虑,E.I.杜邦将厂址选在白兰地河边,对于生产危险品的车间来说,通常需要建设厚厚的砖墙和结实的房顶,但E.I.杜邦却坚持建三面砖墙,在靠河的一面只建薄薄的屋顶,再加上向河倾斜的薄薄的屋顶,他考虑的理由是,如果发生意外,这种设计会减少损失,将爆炸的威力导向上方和河流,这样可以避免伤及其他车间和工人。
但这并没有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
这些事故造成许多人甚至包括E.I.杜邦的几位亲人丧生,最大的事故是在1818年发生的,当时杜邦已有100多名员工,40多位员工在这次事故中死亡或受到伤害,企业面临破产。
但杜邦的炸药技术当时在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正好美国当时开发西部,需要大量炸药。企业主动出面贷款给他,要他把企业做下去。
E.I.杜邦体会到如果不抓安全,杜邦公司就不可能存在,但仅仅是设备和厂房上的注意是不够的,必须有制度的设计和意识上的强化。
在接受了美国企业贷款支持情况下,他同时做出了三个决策:第一是建立管理层对安全负责的制度,即安全生产必须由生产管理人直接负责,从总经理到厂长、部门经理到组长对安全负责,而不是由安全部门负责。
第二是建立公积金制度,从员工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企业拿出一部分,建立公积金,万一发生事故在经济上有个缓冲。
第三是实现对员工的关心。公司决定,凡是在事故中受到伤害的员工的家属,公司会抚养起来,小孩抚养到工作为止,如果他们愿意到杜邦工作,杜邦将优先考虑。
E.I.杜邦在1818年建立这个制度,还规定,最高管理层在亲自操作之前,任何员工不得进入一个新的或重建的工厂去操作。在当时规模不太大的情况下,杜邦要求凡是建立一个新的工厂,厂长、经理要先进行操作,目的是体现对安全的重视和承诺。
这些来自于最高层对安全的制度方面的设计和完善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安全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