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作者:刘永
到1912年,杜邦建立了安全数据统计制度,安全管理从定性管理发展到定量管理。
到20世纪40年代,杜邦提出了“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理念,因为在这之前的100年发展中,很多人认为事故总是要发生的,所有一切的努力只是推迟它的发生,避免它的发生。
杜邦认为这样的思想并不可取,一定要树立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理念,因为事故是在生产中发生的(事故不一定只在生产中发生。在杜邦的安全理念里,哪怕是办公室,也会有发生事故的隐患。),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管理的提升、人的重视,这些事故一定是有办法防止的,所以要树立事故可以防止的思想。
到了20世纪50年代,把这个安全理念延伸到工作外的日常生活里,工作外的安全事故也计算在安全数据统计制度中。
随着安全管理的不断深入,公司感觉到在8小时内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不足以满足对员工安全意识的需要,所以推出工作外安全方案。
公司认识到员工在8小时外受伤对安全的影响,与在8小时内受伤对安全的影响实质上没有区别,假如公司一个老总、业务人员、销售人员拿到一个大的订单,无论是8小时以内,还是8小时以外,他发生安全事故,对公司造成的损失都是一样的。
杜邦从这个角度,提出了8小时以外预案,对员工的教育就变成了7天24小时的要求。当然,国外对8小时以外有各种隐私。杜邦想方设法让员工积极参与,进行各种安全教育,
旅游如何注意安全,运动如何注意安全,用气如何注意安全等等。
在整个200年的发展中,杜邦安全管理有了十大基本原则。
唐博伟说,为什么杜邦公司可以生存200年,把安全作为引导企业成功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其中一个强劲的理由。
杜邦的安全目标是,坚信所有工伤和职业病以及安全和环境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
实际上,这些200年来积累的安全指南已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赖文华接受记者采访说,这些电子版的安全指南如果要打印出来,可能会堆满半个房间。
安全生产成为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其业绩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他在杜邦的“仕途”。
在杜邦,最为严格的是事故报告制度,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工厂,对于损工时事件(受伤后不能在第二天准时回原岗位正常上班),24小时之内必须通过事业部领导报告给杜邦全球CEO.
但实际上,这种机会并不多。
从2004年的统计来看,杜邦公司全球370多个工厂中,80%的工厂在该年度没有出现损工时事件,30%的工厂连续超过十年没有伤害记录,深圳厂自建立以来,5300多天一直安全生产。杜邦的新生意
7年前,杜邦董事长兼全球CEO贺利得(ChadHolliday)希望把当时近200年的安全生产经验同更多的人分享,在他的主张下设置了安全生产管理咨询公司,柯爱伦(EllenKullman)被任命为这个不到10个人子公司的负责人。
这个公司的业务从零开始,发展非常迅猛,每年以25%的业务量增长,并被整合到五大业务平台的安全防护平台当中,成为该平台的业务部门之一。
唐博伟介绍,这个业务部门的职责在于帮助别的企业建立安全生产体系,提升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并将安全上升为客户的公司文化之一,因为无论安全体系多完善,安全设备有多先进,要是员工没有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什么体系和设备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三年前,在这个公司成立200年之际,贺利得为杜邦定下的方向是,从一家资本市场定位覆盖太广的“综合化学公司”变身为一家“综合科学公司”,同时确定一个目标――到2010年,25%的营业收入来自于使用非消耗型资源。
2002年3月,这个业务在中国开展起来,并顺利完成了对广州白云机场的安全管理与咨询业务,这成为安全项目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一步。
杜邦安全管理十大基本原则
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的;
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
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
安全是被雇佣的条件;
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
各级主管必须进行安全检查;
发现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消除;
工作外的安全和工作内安全同样重要;
良好的安全就是一门好的生意;
员工的直接参与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