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组织管理”的觉醒(一)

“组织管理”的觉醒(一)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文章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作者:孙景华 

今天,当我们说起“管理”这个词时,它隐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我们是在说如何管理一个“组织”、而并不是在说如何管理“人(一群人)”。

  组织是由“一群人”组成,但“一群人”却不一定就是个组织—-只有当“一群人”具备了明确的组织制度规章、并由此成为非人格化的组织,我们才称其为正式组织,否则就称其为一盘散沙。事实上,这也是现代正式组织与传统乌合之众的区别标志。

  我们对于正式组织的认识,始于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从企业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说,马克斯.韦伯让我们知道了这样两个事实:一,传统领导人的作用只为了维护传统,强调的是个人忠诚,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现代组织体系的基础;二,现代组织是高度非人格化的组织系统,组织不在隶属于任何的个人权力,它意味着现代组织具有了独立的组织生命、而不再是个人手中可以捏来捏去的玩偶。

  但是,中国人建立组织的方式,通常来说,是采取熟人信任或江湖侠义的情感纽带建立,事实上,无论是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还是行侠仗义的水浒好汉,虽然它们的模样看起来很象是一个组织,但事实上,它们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正式组织有着天壤之别,因为在本质上,组织里人与人的关系,依赖于情感侠义而不是制度规章来维持,组织依旧隶属于个人权利—-组织本身成为了统治者手中的工具、并不具备独立的组织生命。

  中国传统的情感侠义式的组织,一个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导致了对于“组织功能”,缺乏常识性的了解和认识,譬如缺乏对于组织的层次、结构、计划、效率等等基本功能的认识,或者说,在中国传统的组织管理进程中,并不懂得使用这些组织功能去管理组织,这其中,最糟糕的问题,就是对于组织最重要的功能—-组织的“制度功能”,缺乏基本的尊重。

  一.现代管理学是挖掘“组织功能”,实现组织基业长青之道

  当一个经理人领导一个正式组织时,他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他最重要的工作职责,是通过挖掘组织功能从而塑造出强大的组织能力—-原因很简单,现代组织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个人之间的个人智慧较量、而是组织之间的组织能力竞争。

  事实上,组织功能的强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曾在《永不消失的责任》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新闻事件:在一辆长途旅行的客车中,两个歹徒将全车四十多位乘客财物抢劫一空—-这并不是少数人战胜多数人的胜利、而是组织战胜非组织的胜利,原因是歹徒虽是少数,却是一个组织,他们使用了最基本的组织功能,譬如目标明确、事先计划、明确分工等等组织功能;全车乘客虽是多数,但他们却是一盘散沙。

就现代企业组织管理来说,组织能力常常是非常轻易的就战胜了个人能力,譬如组织战略设计很轻松的就战胜了个人直觉判断,组织流程效率很轻松的就战胜了群体运动效率,组织分工很轻松的就战胜了个人奉献精神,就如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所说,在一个生产扣针的小企业里,因为有了组织分工,结果是一人一日可成针四千八百枚,但是,“假如没有分工、而是各自独立工作,那末,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针也制造不出来”。

事实上,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一些企业管理词语,譬如目标、战略、流程、绩效等等词语,都是非常典型的组织功能—-在管理大师德鲁克出现之前,人们即不知道、也不熟悉这些词语,实际上,早在五十多年前,德鲁克的《公司的概念》出版后,评论界一片茫然,甚至都不知德鲁克在说些什么,过了若干年后,人们才发现,原来德鲁克是在说组织与绩效,并且由此开创了一门新的学问:管理学—-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管理学”,是从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算起、而没有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算起的真正原因:因为在德鲁克之前,所有的企业管理几乎都是在谈论“企业和利润”,从德鲁克开始,才谈论“组织和绩效”,所以德鲁克才会怒道:将管理的目的看作是获取利润,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的胡说八道。

  但是,遗憾的是,即使是在今天的中国,依旧有一些经理人并未清醒的认识到这些词语其实是在描述“组织功能”—-不客气的说,中国人对于组织和组织功能的认识,尚处在混沌未开的朦胧阶段。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依旧喋喋不休的争论着“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管理是管人、还是管事?人品重要、还是能力重要”等等问题?原因就在于缺乏对于组织功能的认知、而将个人能力与组织能力混为一谈。因此,从表面看起来,这些长期困扰中国人的两难选择,似乎是中国人闲来无事主动设置的管理悖论,但实际上,正是反映出了中国人对于组织和组织功能的认识麻木。

  如果我们将百年现代企业管理史,连成一条线来看的话,那么,它的演绎进化的历程,恰好是“组织管理”自我觉醒的一个过程:在一百多年前,一般管理之父法约尔基于组织职能角度,挖掘出了计划、指挥、控制和命令的组织功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则从组织效率角度入手,发现了工业化组织的标准生产之道;在管理大师德鲁克出现后,企业管理彻底的成为了系统的组织管理之道—-它蕴涵着这样一个事实上:现代企业管理学是在不停的挖掘“组织功能”,使得企业组织具备强大的组织能力,并由此实现组织的基业长青。

  二.挖掘传统个人商业智慧,带给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伤害

  传统商业管理有一句名言:商道即人道—-这是一句恰如其分、非常准确的判断或定义,但是,与此同时,紧接着必须补充的一句话是:现代企业管理即组织管理之道。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重大的管理事实:传统商业的管理和竞争,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层面,因此,经理人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人情练达,成为了头等大事,只要处理好组织内外部得人际关系,就意味着商业利润滚滚而来;但是,现代企业组织的利润,却是发生在组织产品和顾客群体之间,现代企业组织的竞争,是发生在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能力竞争层面。

  显然,传统商业和现代企业是如此的不同,无论是在组织内部管理、还是组织外部竞争上,都是发生在截然不同的层面。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却依旧习惯性的面向过去不停的挖掘传统商业智慧,它带来的是一个可怕的管理逻辑:越是试图从传统商业智慧中挖掘现代企业管理所需的能力,就越是意味着带给现代企业管理的并不是贡献、而是伤害。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