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美的“打造”新华凌实录 怎样迅速管理换血(二)

美的“打造”新华凌实录 怎样迅速管理换血(二)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邬双舟

确定市场策略后,刘亮便从“前台”回归到“后台”,对他来说最棘手的是如何来改革老华凌财务制度,如何处理众多坏账。

华凌一位员工告诉记者,老华凌在销售上采取的是先铺货,后收钱,造成了很多坏账。现在刘亮推行的是美的做法:先收钱后发货,少一分钱都不行。同时,华凌的销售结构扁平化,将冰箱与空调业务线分离,实行专业分工、垂直管理,在全国设立25个空调产品管理中心和14个冰箱产品管理中心,面向全国销售华凌。

除此之外,刘亮还引进美的成本控制模式。华凌的采购业务先交给美的以集团的形式采购,然后华凌再与美的之间进行核算。华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此举令华凌的采购成本降低7%。华凌各部门也都采取了成本控制,年前将全年的费用“定死”,不得超支;最后,还对市场投入费用进行了大幅削减。

谈及财务管理,刘亮认为,改造效果比较明显,企业运营费用减少了,人员的办事效率提升了,市场的表现也有很大改善。从直观的数据来看,以前华凌空调每月的回款数额只有二千万元到三千万元,现在每月的回款已经过亿元。

采访刘亮前,易好家商业连锁有限公司业务副董事长郭军曾向记者指出,要想华凌快速扭亏,裁员是最好的办法之一。

而事实上,刘亮挥出的第三“板斧”正是对老华凌进行大裁员。以前华凌的管理人员有1500多名,刘亮将其大幅精简了1/3,这些人员中一部分通过竞争上岗或合同到期不再续聘的方式淘汰出局,另一部分则是因为接受不了刘亮带来的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而选择主动离开。

华凌一位员工告诉记者,刘亮将美的那一套企业文化全盘带到华凌,在华凌内部采取高压手段,强势推行美的企业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压力传递机制。一些过惯了民营企业家日子的老员工,在这种高压下纷纷选择离开。例如,华凌营销公司50个中层干部中,如今留下的只有一半。

面对华凌一些老员工的先后离去,刘亮也承认现在最为难的是人才的不足。因此,刘亮进入华凌时,从美的带了一些人,目前这些人已经在华凌的营销队伍中成为骨干,但这些人毕竟太少。刘亮必须从社会上招聘部分新人充实到公司中。

不过,尽管华凌眼下缺人,刘亮不但没有采取加薪的方式来留住人才,反而把华凌中层干部原来的电话费补贴、住房补贴全部取消。刘亮认为,没有必要的福利负担就要调整,民营企业是不会“养人”的。

面对来自公司内外的质疑声,刘亮的说法是:老华凌员工其实对改革“期待已久”,把美的文化植入华凌,现在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华凌的员工对于美的文化是认同的。

分析师的臆测

“如果顺利的话,2005年华凌就能实现扭亏为盈。”刘亮还是乐观的。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要使一个连续3年大幅亏损的企业在1年多的时间内扭亏为盈,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该人士认为在刘亮一系改革措施中,大部分是可以执行的,如裁员、制定新规、成本控制等,因为美的经过多年发展,早已有一套完整且比较可行的管理模式。将这套成熟的管理模式套用到华凌,的确能使华凌在很多方面得到提升;但对华凌今年大幅扩产并面向全国发力销售表示不理解。该人士认为,美的收购华凌主要是看中华凌在广东市场上的表现,华凌在广东市场属强势品牌,地位甚至比美的还高,美的收购华凌后可以巩固其制冷产业在广东市场的地位;华凌只需做好广东市场,没有必要扩产。

国信证券分析师玩念春也认为,美的收购华凌,目的是把华凌作为扩充产能的一个渠道,华凌以前一直是帮美的做OEM.因此,有人士就认为刘亮把华凌价格调整到比美的同等产品的价格还高出约10%的价位,一方面是为了避免了华凌与美的正面竞争,而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淡化华凌品牌,从而突出美的。

一位分析人士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刘亮通过增加华凌产品销量的方式来实现华凌扭亏为盈是不现实的,因为华凌除广东市场以外,在其他地方表现很一般,在北方几乎是空白,想在短时间内使华凌销量大幅提升很难;因此使华凌快速扭亏为盈的最好办法是先裁员,然后让华凌的产品减产,守住广东市场即可,再利用剩余的产能大量为美的做OEM.而记者在华凌采访时也了解到,华凌现在除了生产自己的产品外,同时也在为美的做OEM.“刘亮一系列举措能否奏效,能否快速带领华凌扭亏为盈,现在还很难说,主要是看将来华凌在市场上的表现。”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