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作者:方军
将近两周之后,美国惠普公司女CEO卡莉?菲奥莉娜因业绩不佳被迫辞职的故事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突然之间,以前她身上的“超凡、大胆甚至迷人”(《财富》杂志语)的特点似乎突然消失了,现在,她所获得的评价与以前相去甚远。许多人的看法是,事实说明一切,既然卡莉不能为公司带来更好的业绩,她以前所表现出的“迷人”就无甚价值。
事实的确摆在眼前,最新一期《财富》杂志题为《卡莉的豪赌为何失败》的封面文章称,收购康柏并没有使惠普的投资者获利。如今收购已过去3年,而惠普的问题仍然不容易解决。
卡莉马上被归入失败的明星CEO列表之中。谁说不是呢?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不就推崇了个性谦逊的领导者,而批评个性十足、惹人注目的名流型领导者吗?惠普和康柏的合并也甚至一下子被定义为失败,有人语气确定地说明,高科技业的大型并购甚少有成功的案例。
然而,这其实是大众渴望确定性结论的心理渴求与发达的大众媒介满足这种需求的共同结果。卡莉有着明星般的气质,在大众眼中她的形象就是来自商业界的明星,和好莱坞的电影明星没有大的区别,对许多公众而言,辞职事件只是新发生的娱乐新闻而已。不可否认,作为公众人物,卡莉经受各种好或坏的评价都理所当然。但即便如此,我们现在还很难对她在惠普的努力做出终极判断,在一个相对短小的历史段落里,相对贫乏的事实总难以反映真实,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对一个人做出评判。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业社会里,当商业媒体、商业人士也发出类似的论断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寻找确定性结论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问题。这种态度转变不仅仅是“成王败寇”式心态那么简单,它反映出我们倾向于认为管理存在惟一正确模式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它比仅仅根据结果进行判断更为糟糕。
正如管理史学者克雷纳所说,管理没有终结答案可寻。实际上,各种管理方式都可能带来成功,也可能导致失败;各种管理选择是在当时的情境下做出的;一种管理方式同时存在着优点和弊端。比如说,惠普公司以“惠普之道”(HPWay)著称,其重要标志之一是合作精神以及众志成城的信念,与商业竞争者一起推进科技进步;与之截然相反,以微软公司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企业崇尚垄断的经营之道也很成功,英特尔公司则建立在达尔文主义的理念之上,认为竞争和对抗带来充满灵性的战略和出色的执行。“惠普之道”的一个关键理念是让所有员工的意见都得到尊重,注重组织内部的团结和睦,但在其中极具创业精神的人也会因为要考虑别人的不同意见而感到沮丧。
在管理上,任何终结答案都很可疑,因为任何事都要视具体情形而定,决策取决于人的特质如个人经历、人的态度乐观或悲观等,机会和偶然因素也可能决定最终的成败。“惠普之道”可能对一代高科技企业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但决不是管理公司的惟一成功方式。惠普的主要拳头产品――激光打印机――就是完全以非惠普的方式进行的,当惠普收购康柏时,打印机业务仍是公司的最主要利润来源。1984年,负责打印机业务的哈克波恩在研发激光打印机时,打破公司一贯的做事方式,不是依靠本公司的研发或以高价卖产品,而是让日本合作伙伴佳能提供技术,自己专心以低价位做销售。在喷墨打印机上,他同样推行压低成本、血拼价格的做法。而公司创始人休利特、帕卡德一直注重发明创新,这些快速商品化的市场(大多数是个人电脑相关的)是他们极力摆脱的市场。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没有这些业务,惠普就不会有1990年代的辉煌业绩。
正因为管理没有终结答案可寻,对任何一个管理问题,都可能有完全相反的、极端的解释,而且它们听起来都很正确,这毫不足奇。1999年7月,卡莉?菲奥莉娜被选聘为惠普公司CEO,公司期望她带来一场革命。当时,对于董事会来说,她无疑是完美的人选:尽管不曾是任何公司的最高领导者,她已被《财富》称为“美国最成功高级女主管”,就任以后,以超凡领导魅力的女性CEO形象,她出现在公司的广告里、几乎变成公司的象征。相反地,按照曾非常激烈地反对惠普收购康柏的公司创始人家族成员沃尔特?休利特的说法,卡莉“语言浮夸,爱轻许诺言,自信心太强”,和惠普公司的传统作风迥异。而实际上,他也曾经很平静地解释道,“我们需要冲击这个系统。”
因此,在以管理视角看待公司事件时,我们所寻求的不应是“确定性结论”。大多数人都很容易被看似权威的论断所吸引,因为确定性结论或趣闻轶事可以满足我们的某种心理需求。但是,如果我们要从卡莉辞职等这些公司事件中获益,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分析问题的过程,这对我们来说更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