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管理之从物本化管理向人本化管理转变
人本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人的生命成本最小化、幸福满足最大化的学说。幸福是人类唯一有理性的终极目的,而人本经济学就是解决有限生命成本约束条件下的幸福满足最大化的问题。因此,从真正的物化管理向人本化管理转化,是幸福管理的真正内涵。
大量研究表明,在众多发达国家,最富的人群不一定是最幸福的人群。美国学者罗伯特。莱恩对此的解释是,当人们对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可能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前,收入每提升一点,都会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感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甚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无数事实说明,片面追求文化管理物质财富最大化,会造成人类居住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以及人际关系的恶化,从而导致现代人的幸福指数下降。显然,以牺牲人们精神幸福来追求物质财富最大化的路子已经难以为继。
二、文化管理之从财富最大化人生观向幸福感最大化人生观转变
幸福文化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符合人本取向。任何人,无论贫穷与贵贱,都希望活得快乐与幸福,一切努力也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快乐与幸福。
三、文化管理之从高质量产品向高品质生活转变
不少人认为,幸福感文化管理载体仅为高质量产品,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事实上,幸福文化管理价值载体应该是整个生活方式,不单纯是某一个方面。这就要求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升级换代,这是幸福感升级的物质基础。
四、文化管理之从被动刺激幸福感最大化向主观幸福感最大化转变
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容易产生纷繁复杂的乱象。一些不健康、低俗的享乐观会逐渐占据某个领域的主流,并误导部分人群随波逐流,陷入低层次的享乐而难以自拔,并逐渐失去幸福感。我们看到一些低俗的文学作品和电视节目好像很受欢迎,但娱乐之后,却使人们精神生活极度空虚。因此,在这种复杂乱象的社会环境中,要学会保持自己独立的主体人格,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五、文化管理之从特定时空下的混沌状态向实在的“幸福基础值”转变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快乐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内生的幸福指数。而这一“幸福基础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对于追求幸福快乐的人来说,这一发现似乎是件颇让人沮丧的事情,后天努力得来的成功与失败,只是带来暂时的高潮与低谷,却难以造成根本的长久改变。要提升这个“幸福基础值”,就需要从每个特定时空下的混沌状态向具体、实在的“幸福基础值”转变。
六、文化管理之从忽视、不意、不识向智慧元素捕获转变
在遇到挫折和不顺时,需要自己调适。过去有人说,“阿Q”精神是精神胜利法,今天看来,如果换一个角度,未免不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调适。当你遇到能力无法改变的境况时,要让自己从不幸福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是调适自己,没事偷着乐,享受能得到的那些幸福。
七、文化管理之从知识贫乏向知识富有转变
获得幸福与充实的秘诀,大致有以下几种办法:一是要认真把握获取幸福感的知识工具及其应用方法;二是要认真把握进而形成获得幸福感的经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