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叶期至今,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战略定位经历了三个阶段:优势产业兴旺期、核心能力提升期以及理性梳理期。而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起步期、效率工具期与战略定位期之后,已从一个作为提升效率工具的地位上升到了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
第一阶段,优势产业兴旺期与信息技术的起步期
上世纪末,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处于竞争对抗阶段,企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所处的行业是否为优势产业。我们通过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可以知道,装载机行业是一个优势产业,这种优势引来了众多投资者的加盟。一个简易厂房,甚至于一个稍大一点的庭院,几个工人,搭个架子就可以装配出一台装载机,而此时的中国基建工程正是大势上马的时候,装载机销售形势大好,一年装配百来台机子就会有几百万元的收益。如此低的准入门槛和高回报的收益,引来众多老板的加盟,装载机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由小作大,由弱变强。如目前规模已经比较大的企业:龙工、晋工、泉州建德、南京山特等,都是在这个时期进入装载机行业的。众多企业的加盟,使得国内装载机制造企业有上百家之多。
这个时期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处于起步时期。新加盟工程机械行业的企业有1~2台计算机是很了不起的事,用来打打工资单、文件什么的,比打字机功能稍全一点。老牌的工程机械企业,如柳工、徐工等企业,尝试着进行财务电子化、绘图电脑化等的应用。由于处于企业战略发展的起步期,记帐方式由笔改为电脑、绘图方式也由丁字尺改为二维CAD,尽管仅仅是工具的改变而已,清晰明了的帐单和图纸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曙光。
第二阶段,企业核心能力提升与信息技术的效率工具期
以2000年国内装载机行业价格战打响为标志,国内装载机制造企业进入核心能力调整时期。
价格战的影响,迫使一些不规范的小企业退出装载机行业,而坚守下来的企业由于利润空间有限,不得不对企业的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强化内部管理,挖掘与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有条件进行技术改造的,纷纷下大力气,投入巨资进行改造。柳工,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产能年年攀升,其2000年的产品销售量仅为2800台,而2005年的产能就达到了20000台。同时进行的是系列扩张,先是控股江苏柳工,将压路机补充到了自己的产品链上,继而收购上海叉车,再投资扬州,又组建江苏镇江小型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使其无论在产品生产能力与产品品种上,都令同行瞠目结舌。龙工,这个在福建龙岩建立并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直接在上海购地扩大了自己的生产基地,新基地的建立,其无论是前进的步伐还是生产能力,都有了新的高度,产能也达到了20000台。建立于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成都市中心的成工,在市效柳树镇建立新厂,产能到2005年也提升到了10000台。厦工,这个将厂区设立在中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市中心的企业,也在市效建立了工业园,具备了年产多种工程机械产品20000台的能力。
此时的信息技术应用并没有与企业战略发展紧密相连,其仅仅是作为企业提升效率的工具进行应用,在提升企业效率方面显现出很大的作用。财务专用软件的引入应用,使工程机械企业的财务部门从报表上摆脱了手工抄写的辛苦,在效率上获得收益。CAD手段在产品设计上应用娴熟,推广应用三维工程(002469,股吧)软件的产品数字建模以及PDM系统的投入使用,企业成功实施了甩图板工程,实现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的网络化协同工作,相关CAE软件的结构分析、CAPP的辅助工艺设计和工艺管理、CAM辅助模具开发制造等,形成CAD应用的规模化,提升了产品的开发速度和并行开发效能,缩短了试制周期,企业年开发新产品能力由一至两种提升到十几种。其后ERP的引入,优化了企业资源的管理,为企业产能的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信息技术成为产品设计、工艺、设备、财务、仓储、供应商、经销商等各个业务层面的管理工具,成为企业最离不开的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企业的理性梳理期及信息化的战略定位期
进入“十一五规划”时期,中国装载机行业价格战的硝烟散除,企业进入理性梳理期,行业开始洗牌,作坊式的生产企业开始滑坡并逐渐淡出行业,规范运营的大型企业在国内保持良好运作状态的同时,国际化战略初见成效,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这段时期工程机械产品进口出现负增长,而出口却实现了突破性增长,装载机等几个行业连续几年实现了贸易顺差。在实现产品大量出口,将产品渗透到全球市场后,各企业正在逐步使自己的企业实现人才国际化、管理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品牌国际化、标准国际化等等,且在作国际市场方面由单纯的产品出口贸易型向国际市场营销型转变。柳工、徐工、常林等主要骨干企业,均先后在国外主要市场建立了分公司、办事处等,发展了当地的经销商,建立了销售、服务、配件一条龙营销网络系统,逐步实现了国际营销。
这个时期,各企业的IT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先进的信息技术本身并不会给企业带来长久的竞争优势,巨大的IT投资和无休止的最新技术升级不再是行业IT界所关注的重点,各企业不约而同地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生产流程进行有机的融合,走“业务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路线,扣紧企业战略发展制定相适宜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技术被提升到了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
这个时期企业信息化是与企业战略发展紧密相扣的。柳工、三一重工(600031,股吧)这样的企业都在考虑企业信息化如何支撑企业战略发展的问题,他们将企业战略发展层层解读,从战略出发,编制出企业自己的IT战略。这个时期的IT战略有两个重要特点:
信息化不是单纯的技术项目,它从管理变革的角度,提升与改造传统产业;信息系统以流程为导向,通过流程再造,将信息化从提升效率工具变成流程创新的工具。
信息化通过管理变革与流程再造,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工具,在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主动作用,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其通过企业的流程再造溶入到管理体系当中,技术、流程、组织融成不能分开的一体,对于企业来说,这种竞争力具有偷不去、带不走的特性,具有很好的延展性。
当前,行业中一些走在前列的企业正在制定和部署“十二五”的IT战略,他们从企业自身发展与行业的发展趋势角度出发,意识到竞争合作的重要性,在强化企业自身优势之时,也关注到行业产业链的发展,意图通过信息化这一流程创新工具,带动企业上游供应链及下游经销商竞争力的提升,进而推进整个行业的企业战略发展步伐,信息化的战略作用正在从企业范围扩大到行业的区域范围。
作为公司的管理核心之一,战略发展总监担负着公司战略研究、规划、制定的重任,要善于在大环境下制定出合适的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清华大学公司战略发展总监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容世容人容事的襟怀,高瞻远瞩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分析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持续创新的创业家精神,通过公司发展战略、资本运作、管理心理学与经营创新、传统文化等专题课程的学习,打造谙伦理、有气度、有远见的新一代公司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