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战略调整中国企业怎么办?
美欧跨国公司九十年代相继进行改革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要求。其改革原则大致可归结为以下:
企业经营目标:首先为股东赢利,不断提升资产收益率;
企业经营战略调整: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从硬件产品向软件产品和系统产品转变;
企业经营企务重组:集中力量开展具备优势的业务,即突出核心业务,发展相关多元化业务;
企业战略联盟与合并(收购和兼并)实现重组;
企业机构改革:减少层级、精简人员、贴近客户、增加灵活性和适应性。
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和业务重组导致了90年代下半期世界范围风起云涌的收购兼并浪潮,兼并收购是形成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能力的有力手段,也是跨国公司进一步调整和重组的动力。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与购并必将极大地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和竞争规则。
在美欧跨国公司改革中形成的一些原则,事实上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标准。如果我们不进行相应的改革,不接受这些标准,我国企业竞争力与美欧等跨国公司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以来,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投资中国,在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通过与中国贸易和技术合作,特别是通过在华大规模系统化投资,跨国公司实际上已把中国逐步纳入其价值增值链和经营网络之中。这种状况必然导致跨国公司在中国展开极其激烈的国际竞争,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全球化进程。
在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中,生产制造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和管理营运中心是3种重要的节点。经过十几年的投资,中国作为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已经初具规模。一些跨国公司也在中国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但是这些开发中心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往往只进行针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开发。在这些经营网络的节点中,增加值最大的是营运中心。显然,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安排中,中国还处在比较低的层面上,在全球化中分享的利益有限。我国经济是在没有最终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又面临信息化的挑战;我国企业在没有完成市场化的情况下,又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不得不在完成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进行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战略调整,将两大任务一起完成。
我国企业应当抓住全球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时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主动进行产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调整。重点先发展那些实力与技术接近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和中国独具优势的产业,如生物工程、中药业等。尽可能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改变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不足的状况,大力加强企业研发高科技产品的力量,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升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尽可能减少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我国企业应借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战略调整的经验教训。例如,如何象美欧日跨国公司那样重视股东利益,增加经营透明度,提升营业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而不是仅仅重视市场占有率;如何通过选择和集中,加强有竞争力的主营业务;如何实现企业经营重点从制造向销售、服务转移,从硬件产品向系统产品转移。总之跨国公司战略要增强竞争能力,变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为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勇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