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创造条件,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企业创新的主体。这既是科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距离技术企业创新主体这一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还存在哪些困难,面临哪些障碍,应该如何突破?对此,企业的负责人体会最深,感受最多,也最有发言权。
在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中,最难的是找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方面,希望企业有更大作为。
罗克佳华工业公司是由我和另外两位海归创办的高科技企业。自2003年成立以来,我们秉承“高科技要深入基层,面向应用”的理念,立足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国计民生中的应用需求,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目前,罗克佳华已成为国内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的领先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和矿井综合灾害预警等解决方案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
在开展技术企业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困扰最多的,是企业创新型产品的应用和推广问题。
创新型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市场的应用和认可。而在应用的过程中,最难是的找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进行应用示范。如果没人敢吃螃蟹,新产品、新技术就很难进入市场,其性能就得不到实践验证,不仅无法进一步完善,甚至会“胎死腹中”,影响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在发达国家,企业对新产品初期市场的培育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国在1933年颁布了《美国产品购买法》,其立法宗旨是:“扶持和保护美国工业、美国人和美国投资资本。”这种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做法,显著刺激了市场需求,特别是对新产品进入市场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克林顿企业的“全面经济计划’中,为扶植创新产品的初期市场,仅就计算机相关新产品的企业购买支出就达90亿美元。在邻国日本,企业则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密切技术单位和应用企业的关系,使技术转让得以更顺利地进行。
当前我国企业对企业创新高度重视,希望有关部门在新技术、新产品的使用、推广上有更大作为。
首先,应从企业采购、示范工程中率先应用创新型产品和技术;其次,在企业层面,为技术研发单位与应用单位搭建供需双方深入交流的平台,鼓励和促进企业职能部门率先使用,并推动技术应用单位积极参与到共同研发和应用中。这样,会让新产品、新技术更快、更好地得到应用;同时,由于需求更加清晰和明确,开发周期会大大缩短,成功率也会大大提升。
此外,建议企业出台专项基金,对率先使用新技术、产品的单位进行适当的奖励、补助,以表彰他们在推动技术企业创新方面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