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自重构的通用流程管理平台浅论

企业培训师观点:自重构的通用流程管理平台浅论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电力生产中众多的关键业务并不是单个部门或人员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涉及到多部门,需要多人协同工作的复杂的工作流程,如电力企业中常见的缺陷管理、停电申请、工作票签发、图形资料管理等。现有的管理软件大多是按企业现有流程进行软件开发,完成信息产生和自动传递,工作能够实现在网上自动流转。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手工传递时存在的问题,能够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考核,间接提升了企业效率。企业的业务流程在不断调整变化,但是多数管理软件提供的流程处理功能却是不能灵活定义的,缺乏一种柔性的方案,如能动态调整企业管理模式,就可达到企业流程管理平台的长期需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项目在软件开发中采用了工作流技术的一些基本思想,根据企业的各项业务,抽象出业务流程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可灵活对流程进行配置的流程管理平台,用于对系统的各项复杂业务进行流程管理平台和控制。
  一:工作流的有关概念和模型构成

  工作流的定义为:根据既定的顺序规则,部分或全部实现一个流程的自动化。一个工作流包括一组环节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还包括过程的启动和终止条件,以及对每个环节的详细描述,如环节的执行者、需要和产生的数据等。本文应用工作流技术中的流程模型,在一定简化基础上,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归纳。环节有以下几种类型:开始环节、结束环节、普通环节、并列环节、子流程环节等。

  环节进行任务处理后,可以进行的操作有:“通过”、“退回”和“直接终止”三种。比如在工作票管理中,变电站人员如果认为工作票不合格,必须将此工作票作废,流程直接终止。执行“通过”和“退回”操作时,操作人员可以选择前进或后退到某个环节。各种环节类型及其相互连接关系构成了本系统的业务流程模型,该模型可以表达出系统中的所有业务流程。

  二:系统体系结构

  SRAD技术体系即为“按需求自重构”,由系统使用部门指派系统管理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定义、修改系统的框架结构。SRAD体系保证系统根据管理员的定义自动重构,以适应实际工作情况的变动,不需改动软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软件系统的通用性。流程管理平台可分为流程定义、流程执行与控制两大部分流程定义部分提供灵活友好的界面供用户自行定制和修改流程信息,实现流程的灵活定义与配置,此配置信息被存入数据库中,生成工作流程数据库。流程执行和控制部分完成具体流程实例执行过程中的控制和流程管理平台;当某一流程的初始环节被激活,新的流程实例在系统任务表中被创建,该环节被处理后,在系统日志中记录此步骤;当被激活的不是初始环节,则修改系统任务表,经当前环节的审批人处理后,记录于系统日志,然后引用流程数据库中对此流程的定义,确定下一环节,这样直至整个流程的结束。
  1、SRAD技术体系工作原理

  生产部门虽然工作各不相同,但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基本上由菜单系统、权限控制、数据管理和流程管理平台等部分构成。实际工作情况的改变意味着框架结构中某些对象的改变,对框架结构的定义与描述组成了生产管理系统的构造系统(BuildingSystem,缩写为BS)。这些“定义与描述”以数据表的形式存入数据库中。管理系统根据构造系统,由目标系统生成器生成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目标系统(ObjectSystem,缩写为OS)。构造系统由系统管理员维护,目标系统供具体应用人员使用。

  2、流程定义、执行和控制

  如何良好地对流程的每一步操作进行严格细致的控制,并且便于流程的调整变动,是通用流程管理平台设计的一个难点。

  1)流程定义部分

  为适应应用需求,将流程定义部分分为流程总体信息、流程各流转环节信息、各环节可操作区信息、角色信息以及人员角色定义信息等几部分。

  流程总体信息描述流程基本信息,如名称、说明、用途等。流转环节信息描述流程包含的环节信息。包括环节性质、环节处理内容、环节序号、是否为汇签环节、是否为子流程环节、该环节的处理期限、该环节是由哪个角色处理的、该环节可以前进或回退到其他哪些环节等特征。如果该环节为子流程环节,要继续对该子流程包含的环节进行维护。

  流程描述模块实现流程的定义和描述。流程的3个重要特征是分层、流向、协作。在复杂的流程中,层定义为拥有同一父节点的节点集合,流向是指流程中节点具有父、子关系,同层节点有协作关系,构造系统为每个流程设有一张流程描述表,记录流程中每个节点的这3个特性(还有其他一些特征)。系统管理员通过填写流程描述表实现流程的定义。目标系统根据“流程描述表”执行流程的全过程,流程的改动只需管理员对流程描述表做出修改。

  2)流程执行和控制部分

  流程执行和控制部分是整个流程系统得以工作的核心,包括系统任务表、系统日志、逻辑控制和流程实例几部分。由于所有流程实例的逻辑控制、对系统任务表和系统日志的操作相同。完成了对流程实例的逻辑控制,对系统日志和系统任务表的操作等功能。流程应用程序本体通过对流程模板的继承,完成各具体业务流程的一些特殊操作。

  系统任务表和系统日志:系统任务表是在流程实例创建过程中,根据流程数据库和流程的执行而生成的动态数据库,用于记录目前系统正在进行处理的任务。每条记录由以下几项构成:系统任务表=(记录唯一性编码)+(流程编码)+(流程开始执行时间)+(流程状态)+(当前环节)。

  系统日志是系统中流程环节处理情况的记录,记录了谁做的,在什么时间做的以及做了什么。系统日志的一条记录包括以下几项:系统日志=(记录唯一性编码)+(环节编码)+(处理人)+(处理时间)+(处理意见)+(是否通过)。

  逻辑控制:流程的进行是在逻辑控制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逻辑控制策略如图4所示。根据用户要执行的流程,逻辑控制系统在流程库中获取该流程的所有环节,并显示供用户进行选择。用户如果选择的是流程的开始环节,逻辑控制系统生成该流程的一个实例,并向系统任务表中添加记录,操作完成后记入系统日志表。

  如果用户选择的不是开始环节,则该流程实例已经生成,逻辑控制系统只修改系统任务表的当前环节,并在操作后向系统日志表中添加记录。若环节为结束环节,则在操作完成后还要修改系统任务表,使其流程状态置为“已结束”。如果某环节被退回修改,系统日志表中添加的记录其“是否通过”属性为退回。如果该环节直接被否决,系统日志中添加的记录其“是否通过”属性为否决,这时,还要修改系统任务表的“流程状态”属性为已经结束,当前环节属性置为空。

  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各环节能更改的项目,以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要求。以上定义均可在系统投运后由用户自行设置,并可根据实际需要以及流程管理平台机制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这是本流程平台设计的一个特点。SRAD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解决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问题,减少了开发人员的代码量,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系统实施时间缩短,维护量大大减小。

  三:缺陷管理流程模型实例

  下面是以缺陷单计划为例而做出的流程,如图5所示。允许用户选择执行步骤,用户选择填写上报缺陷这一步骤,进入流程窗口填写缺陷内容,然后通过提交。若同意则系统提示选择下一环节。选择后,流程进入下一步。若不同意,则可以选择退回到某个环节修改。若直接否决,流程终止。下一步也执行相似的步骤。直至到达结束环节。

  每个退回或拒绝缺陷的原因都记录在数据库,跟随缺陷单流程可随时查询。凡是系统用户都可以对缺陷单进行浏览、查找,流程经过了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意见。具有相关权限的人员才能在自己的处理区域内签字和填写审批意见,签字时需密码验证。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