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强有力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执行力作支撑,而每一项规章制度执行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进程。企业每出台一项制度,如果不能贯彻下去,就等于一纸空文、纸上谈兵,说了白说。那么执行有力,效果好,便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队伍的战斗力,企业就能充满活力,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企业执行力一、少发文件,打造减负减压执行有力的绿色通道
作为发展中的企业,几乎每年都要针对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和完善一些约束员工行为、有助于企业发展的规章制度,这些条条框框,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像蜓蜓点水,流于形式,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上有上策,下有对策,各唱各的调,再多的规定也等于零。通常情况下,凡是企业的重大举措,都是经过企业领导人员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决定的,或者是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的,事先经过多部门领导传阅、修改后形成正式版本提交会议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但出笼的东西,不引起高度重视,就谈不上落实,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现象在很多单位都存在,一时很难得到有效解决。一是由于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太多,一个指挥部、项目部面对的是机关十几个、几十个部门,哪个部门下的东西都重要,都要求抓好落实。正如人们所形容的: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根线,党委、行政、纪委、工会、团委、法律等各部门都要下发东西,一个单位收到的文件、传真电报多达几百份,都要求下面贯彻执行,东西实在太多,而且几乎每一样东西都要将落实情况一书面形式进行反馈,种类繁杂,工作量大,应对起来很难。相当一部分工作,都是由办公室人员来做的,有的本来人手少,除做好接待、考勤、管后勤、收发文件、项目文化策划和宣传,写新闻、领导讲话、总结等外,还要跑广告公司、采购办公用品,上报各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事迹材料、经验材料,办公室人员一年四季像机器,高速运转,没清闲的时候,八小时外,不加班加点根本完不成当天的工作,十分辛苦。为了应付检查、向上级单位交差,不得不采取造假、杜撰等手法瞒混过关,否则上级追问下来,单位领导肯定要训,因为一件事,原来在领导心目中的好印象可能因此而失去光彩。遇到一个善解人意的领导还好以点,一旦碰上顿不顿就发脾气、拿下级出气的领导就惨了,没好日子过了,办公室主任的压力很大,难以承受。有的办公室主任,因为对上级需要办理的东西应接不暇,导致精神高度紧张,厌倦文秘工作,造成谈文秘色变的心理压力。上级机关应从实际出发,要为基层着想,善于换位思考,尽量减少下文的频率,简化程序。比如上报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材料,在表格里填上不超过400字的简要事迹即可,没必要另附2000或3000字左右的材料,这样大大减轻了具体实施人员的工作量,腾出精力干别的事情。二是基层有的主管领导,整天忙于施工生产和投标,四处奔波,无心看文件、看通知,一大摞各类文件、规章制度在桌子上一躺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上面追下来,才忽然想起来,赶快催有关人员办理,执行力大打折扣。
企业执行力二、以身作则,领导人员率先垂范是企业执行力的关键
一个单位,要将各项制度落实好,是全体领导人员和普通员工的事。领导首先要做好,才能对职工有话说,说话才有分量。有的领导有精力、有时间批阅文件,但对上级的精神采取敷衍的态度,认为跟本单位关系不大,不执行照样开展工作,觉得这些东西纯粹是多此一举。基于这样的认识,企业执行力得不到落实,对规定置之不理,糊弄了事。
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变,为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或是同乡分包工程等方面提供便利,职工看在眼里,恨在心上,十分不满,敢怒不敢言,暗里作对,表现在消极地执行规章制度,不按操作规程施工,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企业的前途很失望,因此在完成某项任务时,责任心不强、欺上瞒下,公开对抗。有的甚至拿单位的设备出气,用损毁设备的极端行为向个别领导提出抗议和表示愤怒!如果一些领导不从自身查找原因,不依法依规认真履行职责,不注重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品质的修养,阴一套阳一套,注定有一天被组织拿下,落个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悔莫及。同时也带坏了队伍,可能使一些意志薄弱的职工跟着效仿,干出蠢事来。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能带出一支能征善战的优秀团队。为什么同是一批建筑企业,职工的素质却截然不同?说明一个道理:没有最差的职工,只有不称职的领导!
在一些单位,领导干部不关心职工,对职工的疾苦不闻不问,冷酷无情,遇到问题踢皮球,职工感到心寒,将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带进生活里,领导的话,单位的规定充耳不闻,不认真执行,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领导在与不在两个样。这些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导致的结果。
另外,个别领导,是马列主义的镜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个人私心太重,私欲膨胀,表里不一,比如下基层要吃要喝要玩,伸手要钱要物,住五星级宾馆,喝人头马、茅台,抽一千多元一条的香烟,公款旅游、将排场摆阔,花的都是企业的钱。会上与会下、台上与台下截然不同。有的机关部门领导,下基层检查工作,不给钱物就找茬,给少了也找茬,给多了,明明项目有问题,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为其说话、遮掩,找理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事也没事。上行下效,上级部门领导能这样,不执行国家和企业的廉洁从业规定,下面为什么要执行?项目租赁设备舍近求远高单价、录用分包队一两个人说了算、滥发奖金、超拨工程款、物资设备招标采购暗箱操作等违法违纪现象自然就发生了,项目不出问题便成怪事了。祸起萧墙。追根溯源,祸根在机关,在一些有实权的领导那里。为什么有的单位一年承揽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的铁路、公路项目,盈利的少,亏损的多?究其原因,还是机关领导自身没做好。要想项目不亏损,应从领导清正廉洁做起,从机关做起,机关做好了,基层单位自然不敢乱来。此外,有的公司部门领导、部室人员办事拖沓,今天的工作拖几天才能完成,基层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解答,该上报的材料、下发的文件不及时,工作效率低,上班办私事,上网聊天、经营虚无的农场等等,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基层严格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高效率、高质量?机关,尤其是部门以上领导作风过硬,业务精,干事雷厉风行,基层才信服,才愿意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
企业执行力三、一诺千金,上行下效机关要为基层带好头
机关是企业的指挥中心,是中枢神经,各方面都要带好头。要求下面兑现承诺,首先领导自身要以身作则,言出必行,为基层树立榜样。如果感觉难以兑现,说明下发的规定脱离实际,在出台前就应该考虑成熟,要有个比较科学的预测,否则对企业、对职工不负责任。为什么基层单位职工不敢承包工程,害怕承包?原因很简单,承包人赚了,就调整单价,不是往高调,而是减低单价,该拿的钱便拿不到,而承包的工程亏损了却无人管,责任自负,吃过很多亏的职工再也不敢担着风险去承包工程。而同样是承包,奇怪的是,民工队程就能赚了钱,其中的玄机职工心里有数。领导干部,尤其是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不讲诚信,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必然出现诚信危机。职工上一回当,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有余悸。职工的正当利益得不到保障,一些制度就落实不了。不要怕职工有钱,富起来,其实,职工都是辛苦挣来的钱,与领导每年拿的奖金相比,千差万别。这种失衡的心理是很不正常的,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其次,单位明文规定的一些奖励办法,红头文件上白纸黑字,没执行一次便彻底推翻,问题的症结在于领导主管随意性太大,说话不算数。比如少数职工在某一方面有出色业绩,为单位作出了贡献,按规定要兑现奖励,但完成的数量大大超出领导的预料,奖金自然要拿得多,本来是好事,但领导不舒服了,你为什么比别人多呀?或者某人平时爱发牢骚,爱说真话,领导听了不舒服,便采取降低奖励标准的办法变相给其脸色看,超出了只对事不对人的基本原则。这样做看似减少企业的支出,“顾全大局”,实则使单位出台的规定失去了权威性,损害了职工利益,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也暴露了个别领导小肚鸡肠、心胸狭窄、不善于包容人的特性。制度是集体决定的,只要一盖章,公之于众,代表的是企业,不是某个人,如果一更改,职工因此对企业、对领导失去信任,今后的工作会有阻力。不是职工多疑,而是事实摆在那里,能叫职工信任吗?企业出台的规定,就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能当儿戏,随意性太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是,某些领导害“红眼病”,下级与领导在同一方面的奖励,不能超过领导,否则领导心理不平衡,有文件可以不执行,属下有再充分的理由,都没有用,因为决定权在领导手里。
上梁不正下梁歪。企业的各项制度要贯彻执行,机关应带好头,有令则行,从领导做起,从小事做起,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在上级机关和上级领导的影响和带动下,基层才会按图索骥去做,执行就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