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学会驾驭市场经济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多谋善断抓住机遇的决策能力、不断开拓的创新能力、快速的适应和应变能力、驾驭众下的统帅能力、应时的联络和协调能力、优胜劣败的市场竞争能力、互惠互利善于谈判的进退合作能力以及控制和排除危机的能力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谋略源远而流长,它深层的智慧谋略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从中总结出的管理谋略可以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诸葛亮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企业管理思想一、良好的个人品质
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远大的政治抱负,宽广的胸怀,巨大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敏锐的观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社会的形势,抓住主要矛盾,提出可行性方案;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培养人才,且大公无私;言必行,行必果,赏罚分明,善于纳谏,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具有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等素质。而诸葛亮正具备这些条件。这也正是其受到历代崇敬的原因所在。
企业管理思想二、高瞻远瞩的管理策略
诸葛亮能审时度势,知进退,抓主要矛盾,非常重视科学地、慎重地管理外交。这确实是具有启迪性的 企业管理思想。结交天下名士。在隆中时,诸葛亮特别注意结交荆州地区上层中有影响的人物,尤其是有声望的名士,同他们搞好关系,向他们请教,以增长自己的见识,尤其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由于战乱,襄阳一带是当时豪强大族避难集中的地方,有名的大族有庞、黄、蒯、蔡、马、习等家。如庞德公就是当时颇有声望的大名士,他交游广、见识高,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并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品评人物和政局,影响很大。
企业管理思想三、与现代管理思想的比较
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所以劳而无功,是因为它本质上是脱离实际的、毫无实现可能的企业管理思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个体上说是忠义昭彰,是报知遇之恩,但对国家则是灾难。在人才选拔、使用和培养的管理上,诸葛亮的失误也给后人以借鉴。他没有像曹操一样选好选官管官的人,在用人上谨小慎微,“察之太密,待之太严”,且一切以自己感觉好恶为标准。
谨慎从事是其特色,但也不能过分,在现代管理上就有适度冒险、分权管理的原则。他不信任魏延,否定其“暗渡陈仓”以奇制胜的建议,从而丧失一次可能取胜的机会。从出师表看,对出师北伐也没有制定取胜的战略方针和可靠的实施措施,实际上诸葛亮也对北伐失去信心,因而北伐也就成为例行公事了,或者是为了转移矛盾。陈寿评价很中恳,“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
现代管理讲公平,更讲效率,但“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为了公平不出漏洞,不产生冤假错案,“罚二十必亲理”,这严重违犯了高级管理人员的分工协调的管理原则,从而本末倒置,也打击了下级的积极性,且不便于培养人才。
作为主要管理人员主要是原则领导,出主意搞决策,选人用人,建立组织机构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励下级,一级抓一级,层层分工负责,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诸葛亮一生喜欢文官,而轻视武官,在管理上自觉不自觉地偏护文官而压抑武官,在刘备活着时,刘备重武轻文,二者有互补的作用,而在刘备死后,在人才管理上就造成了严重缺陷。在破格用人上,诸葛亮的缺憾更明显,无怪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