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泥市场曾经在05年出现了产能过剩情况,呈明显的卖方市场,而且在后期很长一段时间,水泥行业进入高成本增长期。在这种情况下,水泥质量好坏是决定水泥企业能否生存的必要条件,生产成本高低才是决定企业能否发展的充分条件。尤其是面对产品质量高度趋同,面临生产成本和用户需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严峻形势,保证质量达标已经不是问题,而使用什么措施、付出多少成本达到质量稳定才是关键,才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体现了一个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水平。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做到水泥质量稳定达标,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现提出以下四点举措。
一、重视均化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均化使物料更均匀,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均化可缩小物料波动幅度,缩小偏差,稳定质量,所以各企业都比较重视均化,如大型企业矿山根据品位搭配开采,建石灰石预均化堆场,石灰石和熟料计量配料罐都建2~4个,多点搭配下料,水泥多库搭配入包装机等,都是常见的行之有效的均化措施,但是还不够。因水泥用户要求水泥均匀、质量稳定,特别是现代建筑施工工程对水泥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水泥企业不仅需要重视如何提升水泥的3天和28天强度,还需要重视如何提升水泥的质量稳定性,减小波动。
二、加强设备质量管理工作,提升设备运转率
设备管理是指围绕设备选型、评价、维护、修理、改造和报废处理等项任务而开展的一系列计划和组织质量管理工作,其目的是要以最经济的手段、先进的技术,使设备处于最佳技术状态,提升设备的运转率。因此,提升设备的管理水平是水泥厂提升水泥产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的又一重要措施。下面是三例比较科学的做法,供大家参考。株洲市水泥厂改变“设备坏后再修”的传统设备管理手段,实行全员设备管理和预维修方法,设备完好率已达到96.7%,主机设备运转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产品质量好、成本低。白地市钢铁厂水泥分厂制订了设备管理好、操作好、润滑好、安全好、清洁整齐的《五好评比条件》;制订了包括设备管理责任制、使用维护制、计划检修制、备件管理制度、事故管理制度等在内的设备管理十大制度;对设备科提出了包括主要设备完好率、运转率、备件供应率、大修计划实现率、设备事故处理在内的15项考核内容,相应地制订了记分标准和奖扣分标准,并严格执行。该厂早在1994年和1995年机立窑运转率就已达到90%。祁东县水泥厂维修工实行“定时设备巡检制”与“非正常因素事故责任包干制”;在备件管理上,该厂合理使用资金,做到长线备件有库存,短线备件随用随购,这样既不积压备件,减少资金占用,又保证了备件的正常供应,从而确保设备的长期安全运转。该厂1996年主机设备完好率达95%(运转率达92%),其他设备完好率达90%,为优质高产降低成本做了大量工作。
三、引进先进技术,改进和提升质量管理工作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水泥业尤其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干法水泥业迅猛发展,方兴未艾,水泥行业新理论、新工艺,尤其是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新仪器新设备为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自动化提供了硬件基础,新技术为提升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软件支持和技术保障。
例如,稳流(溢流回流)技术在营口水泥有限公司窑尾使用后,回转窑入料成份波动明显减小,窑内热工制度更趋稳定,窑快转率提升,熟料强度有所提升,偏差缩小。改造所用投资一年就已收回,效果明显。该企业水泥混合材以矿渣为主,原工艺采取熟料、矿渣混磨,因矿渣难以磨细,活性难以发挥,致使矿渣掺量小,水泥物耗大、成本高。后改为熟料、石膏等混合粉磨后掺矿渣粉(勃氏比表面积达450m2/kg,活性能充分发挥)。改造后不但水泥磨电耗低、产量高,而且矿渣掺入量同比可提升10%以上,水泥颗粒级配得到改善,性能和强度更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显着。
四、结合企业实际,引进先进标准,健全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水泥标准也已从分别采用ISO、ASTM、BS三个标准体系的状态,向绝大多数采用ISO标准体系发展,并使ISO系列标准更加科学、完善、先进。目前大部分水泥生产企业虽然都已按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起质量管理工作体系,通过了产品质量认证,很多企业还通过了体系认证,但是审核完后就将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束之高阁的也大有存在。究其原因,不是企业不愿执行,而是手册、文件缺乏适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拷贝的范本,或是组织几个人编写速成的,起不到应有的规范和指导作用。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编写必须在吃透标准精神后,依据标准(但不拘泥于标准),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和岗位人员,从上而下层层分解编写任务,再从下而上紧密结合本企业、本岗位实际编写,最后由企业编委会整理、完善、汇编而成。关键是要以人为本,认真地宣传贯彻标准,实施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用标准和手册指导生产实践,要通过生产实践来检验其针对性、适用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并对手册等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良性循环。在实施过程中,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ISO9000标准精神的做法需要改变,但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穿新鞋走老路,更不是应付审核获取证书;要通过宣传标准→编写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在实际生产和质量管理中执行(检验)手册和文件→修订、完善手册和文件→指导生产这一螺旋式上升的持续改进的全员参与的循环过程,通过现场审核和年度复检,加强员工培训,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提升各级各员的质量工作和质量管理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
总之,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煤电油运不断涨价的成本压力,企业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发展,完善的质量管理工作系和严格的质量管理是前提,积极引进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动力,加强设备管理提升设备运转率是保障,大力倡导并认真做好各环节均化工作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