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一切从简单开始经营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一切从简单开始经营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从企业营销再造的角度,对于坚持简单企业经营管理,营销是对经营和销售的管理,营销也可以是对经营和管理的销售;营销还可以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和销售的经营;企业营销是必须覆盖经营;管理;销售三个维度的动作。那么企业如何进行经营管理呢?简单而为之。

  一、如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战略?

  战略的本义是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企业经营战略是指把战略的思想和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订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

  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根本不可能完全正确,准确率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什么是把握准确率的关键?经营管理的动作难度系数越高,准确率就越低;经营管理动作越简单,准确率就越高,管的少,其实才是真正管的好!从企业营销再造的角度,企业经营所有的门和墙都是虚设的,坚持简单企业经营管理,面对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简单的,奉行复杂经营管理的企业,面对的始终都是一大堆世界性的企业经营管理难题。

  二、简单企业经营管理的机制

  坚持简单的企业经营管理,专业化经营不是一条路,也不是一个偶然的选择,专业化其实是一个经营系统。一个企业建立简单经营系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赢利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到底意味着什么。

  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构建企业的简单经营系统,企业必须建立两个第一流的经营机制:第一流的士气经营机制和第一流的战略经营机制。没有这两个机制,经营就永远无法简单,经营决策的准确率也就无法保证。在士气与战略这两个环节,如果经营机制缺失,企业经营管理无论怎样折腾,都会离利润越来越远.

  你知道企业里有多少事需要管理吗?只要一个人在企业里,无论这个企业有多小,无论他是什么职位,只要他想去管,就永远有管不完的事情!你知道哪种人每天都有管不完的事情吗?就是那些把管理当作第一兴趣的人。在你的企业里,谁是把管理当成第一兴趣的人呢?那些把管理当成第一兴趣的人,真的能称为卓越经理人吗?

  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人,都是把这件事情当成第一兴趣的人?你认为是这样吗?也许对很多事情这个论断都是正确的,甚至连经营也不例外,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所有把经营当成兴趣的人,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做好经营的方法;但所有把管理当成兴趣的人,都没有办法真正做好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不是一门学问,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管理根本不需要兴趣,管理唯一的成就,就是最大限度的保存经营的成果。企业经营管理领域最大的悲剧就是,我们大多数企业努力得来的那点经营成果,就因为经理人对管理太有兴趣,多管了两下就全部人间蒸发了。这不是一千零一夜,这是商业现实。

  管理是不是杰克·韦尔奇的第一兴趣,管的少,就是管的好!把他的话倒过来讲,就是我们很多企业的现状:因为管的太多,所以管得不好!问题就出在这里,所有对管理特别兴趣的人,都一定要管的尽量再多一些,结果就是,管的越多,效果越差。不管你对管理多有兴趣,你必须清醒的知道,所有管理都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都是必须从经营成果中切割下来的,管的越多,成本越高,消耗的企业经营管理成果越大。

  坚持简单企业经营管理,要求所有的经理人,包括企业的最高和最忙经理人,都必须坚决放弃对复杂管理的兴趣。
  企业经营管理,之所以很难建立经营成果管理的简单机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理人和被经理人,都对复杂管理太有兴趣,人们对复杂管理如此的热衷,只有两个简单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经理人太喜欢权力和说教

  喜欢权力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天性,农业社会人们需要更多的土地,商业社会人们需要更多的金钱,但农业社会失去土地的痛苦,商业社会失去金钱的痛苦,都比不上失去权力的痛苦,经理人的这种痛苦,没有权力的人永远都无法体会。喜欢说教其实也是一种人类的天性,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商业社会,我们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经理人总是希望别人听取他们的教导,而且他们总觉得有很多好东西要教给别人。管理的第一戒律就是管理必须有分寸,永远不要妄想成为别人的上帝和教父,因为商业社会,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必须面对迫不得已的选择.

  第二个原因,是被经理人太喜欢自由和表现

  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人们一面渴望成为经理人,拥有管理别人的权力,另一方面又非常渴望自由,希望任何人都无法约束自己,所以当别人的权力施加过来的时候,被经理人通常都会想尽办法,为自己争取多一点的自由。人们喜欢学习,但学习是为了什么呢?学习就是为了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所以与学习相比,人们更喜欢表现。越是面对无休止的说教,人们就越渴望表现自己。百年盛世咨询奉劝所有的被经理人,管理的第二戒律是,管理领域从来只有接不接受,没有满不满意.

  一边是经理人对权利和说教的情有独钟,一边是被经理人对自由和表现的永不放弃,想把企业管理变得简单,确实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更糟糕的是,所有这些权利,说教,自由,表现,都是企业管理的边缘产物,他们与保存经营成果的管理成就,不但毫不相干,而且还会在互相的摩擦挤压中,把企业经营的成果全部消耗掉。

  真正实施简单经营管理,从个人的角度,任何企业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从一(从这里续上一页内容)个组织的角度,任何企业都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也都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完美并不是一个企业的特征,企业不是一个王国,企业更不是一所学校,企业无非就是一个商业组织,坚持简单经营管理的企业,必须建立简单的管理机制,规范管人的权力,疏导教人的欲望,协调相对的自由,善用良好的表现。
  三、企业经营管理的十大误区

  我们谈论管理已这么多年了,但时至今日,对管理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模糊者有之,偏颇者有之,曲解者有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干扰了我们正确地从事管理实践活动。具体地说,有以下10种误区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加以警惕和避免:

  一是“狭义论”。

  认为管理就是制订和执行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就是加强管理,并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情,而与组织的其他人员无关。实际上,管理是包括组织、决策、控制、领导、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策划、咨询、协调、沟通、指导、执行、制度、监督、考评、培训、任用、选拔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管理也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组织中全体人员的事。经理人是管理的主体,被经理人是管理的客体,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当然,笔者在此并无意将管理的内涵“泛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对管理内涵的片面理解,必然会误导管理实践。

  二是“阶段论”。

  认为管理只是阶段性工作,只有在组织运转出现问题后才涉及管理问题。实际上,管理工作贯穿于组织内外整体运作的全过程,可以说,一个组织无事不涉及着管理,无处不体现着管理,无时不进行着管理。管理是“饭”而不是“药”,药可在有病时吃,而饭却一日不可或缺。

  三是“唯‘物’论”。

  认为管理只是涉及组织中有关成本、预算、财务、质量等等与“物”有关的方面,不知道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进而明白人的管理不仅仅体现在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并通过人来实现,而且从更本质的意义上讲,人不仅是管理的手段和载体,同时也是管理的最终目的(人的自身进步和利益的满足)。

  四是“先后论”。

  认为只有在各项业务正常开展之后才涉及管理问题。比如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只有在上了项目以后才谈得上管理,只有在“三改”以后才会顾及“一加强”,不知道上项目前的产品调研、市场分析、营销预测等也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道从广义上讲“三改”也是“一加强”的题中应有之义,即“改革、改组、改造”乃是管理过程中的一种调控行为,“三改”与“一加强”之间一开始就不存在谁代替谁和谁先谁后的问题。

  五是“自然论”。

  认为管理的知识、艺术、技能和方法并没有什么奥妙,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不知道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横断性极强的学科,有其特定的历史沿革、理论体系和基本方法,否则它就不会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了。管理乃是理论与实践、科学与艺术、观念与方法的有机统一,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六是“内部论”。

  认为管理的着眼点只限于组织内部,不加条件地提倡所谓的“眼睛向内”,忽视了“现场”与“市场”乃是一个不可分割并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这一客观事实,致使经理人缺乏“大管理”的眼光、意识和思路,从而造成管理决策或短期行为、或内外脱节、或主观武断。

  七是“照搬论”。

  认为管理可以走捷径,可以“超常规”,忽视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特殊性给管理带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片面地搞“拿来主义”,导致或急功近利,食“洋”不化;或方榫圆卯,南辕北辙;或只图时髦,装潢门面等等。与此相联系,对中国古代管理精华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借鉴不够,甚至采取鄙视态度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八是“经验论”。

  认为管理主要靠经验和实践,管理是“无师自通”或“存乎一心”、“神而明之”的事,轻视先进管理理论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既不注重学习新知,也不注意及时将经验升华为理论,造成管理粗放、经营短视,多凭主观决策、靠运气行事。其实,如果“想管好”便“能管好”,那么就无法解释现实中有那么多的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绩效不佳,甚至“朝花夕拾”了。

  九是“外在论”。

  认为管理游离于社会生产力系统之外,不知道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内在要素,并对其他要素起整合、驱动、配置、调控和转换作用。因而导致一说“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大提“上项目”、“引资金”、“搞开发”,惟独不提或很少提“强管理”。不知道如果离开了对社会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最关键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的管理,究竟靠什么来“生产”,“力”的源泉又从何而来?

  十是“悲观论”。

  认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市场不成熟、管理底子薄,改变管理落后的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信心不足,进而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管理革命或视而不见、或准备不足、或消极逃避。

  忠告:从企业营销再造的角度,对于坚持简单企业经营管理,营销是对经营和销售的管理,营销也可以是对经营和管理的销售;营销还可以是对管理和销售的经营;企业营销是必须覆盖经营;管理;销售三个维度的动作,企业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作为重点,但不能缺失任何一个.建立第一流的经营机制,从建立组织士气经营机制和战略经营机制开始,建立第一流的管理机制,首先必须建立企业的纪律管理机制和工具管理机制.简单经营管理的四大机制,是企业营销再造的必由之路,这条路不是路况最好的,也不是距离最近的,这条路真正的价值在于:可以越走越宽。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表明,战略制定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战略仅是战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企业战略实施才是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没有能完善地制定出合适的战略,但是在战略实施中,能够克服原有战略的不足之处,那也有可能最终导致战略的完善与成功。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