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格力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企业培训师观点:格力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逐渐加快,世界产业结构正逐步转移,这使得更加开放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那么中国企业如何做好世界产业转移的承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生存空间,已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和关注的问题。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格力为例,探讨其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与启示。

  一、格力国际化经营管理历程

  1991年,海利空调厂和冠雄塑胶厂合并,组成了格力电器。由于当时空调市场供不应求的历史机遇,格力很快打开了市场。1993年开始格力充分利用质量好、制造成本低的竞争优势,获得了松下、大金、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代工订单,出口量迅速飙升,并出口到家电产品强国——日本,开始打入国际主流市场;1994年底拿到国内第一张欧盟CE认证证书,从此打开了通往欧洲市场的大门;1995年起,格力连续13年产销量、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前列;1997年起,格力实现银行贷款为零,也在这一年格力创造性地建立了以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旗帜的区域性销售公司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家电企业依靠国美、苏宁等大卖场销售的渠道模式;1998年格力领导通过,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走出去,向国际化企业迈进。自1998年10月起,格力空调产品就敲开巴西市场,以“格力”品牌在巴西的各大超市设立专柜进行销售,并凭借其技术含量高、品质优良渐渐被广大巴西消费者接受与认可。1999年3月格力就专门成立筹备小组,负责提在巴西建厂的可行性研究。

  2001年6月6日,格力在巴西玛瑙斯自由区投资3000万美元,年产20万台空调的“格力电器(巴西)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正式投产。目前,格力在巴西的销售网点遍布24个州,拥有200多家代理商,近1000家经销商。2006年格力电器在南亚巴基斯坦建立了第二个海外生产基地,年产量规模达10万台(套)。与巴西基地不同的是,该生产线由当地经销商投资,格力只是提供技术支持,但其生产销售的全是格力牌空调。这是在格力分析出他们对巴基斯坦市场还不是很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策略安排,可见格力在走进国际市场时是慎之又慎。2007年格力电器在南美巴西、南亚巴基斯坦建厂之后,在越南胡志明市著名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内投资建厂,建立了格力在海外的第三个空调生产基地并于2008年4月正式投产。目前,格力电器从最初的年产50万台到现在的1500万台,格力的产能以几何倍数急剧增加,并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专业空调生产基地,其产品已远销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及北美洲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质量、品牌已经能和世界著名品牌同台竞争。

  二、格力国际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点战略分析

  1.进入战略:先有市场,后有工厂

  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格力奉行的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经营思路。因为其认为,一个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有抵抗风险的能力,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再考虑投资建厂,是稳健而明智的做法。

  格力的进入战略基本都符合国际化过程理论(Johanson&Valhne)提出的两种可被识别的国际化模式的其中一种,即在进入模式上,由资源投入较低逐渐向资源投入较高的方式过渡,往往经过无规则出口到出口代理再到海外建立销售子公司,最后在海外设立生产子公司这样一个发展链条。只是在对目标国家市场进行筛选的时候更侧重以需求为导向,以低风险为基础,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来综合考虑。
进入目标国家市场后,格力采取的是直接出口的扩张模式,即:

  格力在海外建立了生产子公司,但是并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分销渠道,而是与当地的大型超市和高档电器公司等进行强强联合,“借船出海”。这也是考虑到自建渠道的资金投入大,且相应的沉淀成本和风险较高的缘故。

  2.竞争战略:技术、质量、价格

  实施国际化战略,必须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格力的高层认为:企业的国际化,其实是技术和品质的国际领先。首先,格力坚持以“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的开发战略,科研的投入不是按“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来预算,而是按企业未来的发展“按需分配”,是中国家电业科研投入最高的企业。同时,格力严格把控产品的质量关,1999年,格力投入百万巨资推行“缺陷”工程,在全员中灌输“零缺陷”的质量观念,大大降低了格力空调的返修率。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制定出高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最后,格力通过在成本上找突破口来降低产品价格,其秘诀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原材料的比较优势,使其公司资源在国际间优化配置。

  3.品牌战略:自主创新,品牌优先

  格力国际化的前期摸索阶段(1993年至1997年),主要是采取OEM方式进行出口。在摸透了“水性”后,逐步由OEM方式向自主品牌发展。所以在格力国际化经营管理的发展壮大阶段(1998年至今)格力逐步在出口中力推自主品牌。比如在目标国市场上设立专柜或专卖店,树立中国家电精品名牌的形象。2006年,格力被巴西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了“巴西人最满意品牌”的称号。由上表可以看出格力在1998年以后,海外市场的销售额迅速增加,坚持品牌战略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三、格力国际化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格力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运用高技术、高质量、低价格三张王牌敲响了国际大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佼佼者之一。它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战略研究提供了以下的启示:

  1.要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可行性研究

  “需求”是海外目标市场选择不变的主题,一个可选的海外目标市场应基本具备下列条件:一、具备没有满足的需要;二、本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一需求;三、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不能图虚名、冲动而做出无利可图的决策。在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应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可以聘请当地知名咨询机构协助调研,以取得第一手的、详细真实的资料,特别是在境外建厂的选择上,一般都选择那些政局稳定、劳动力丰富、产品有出口配额地区。

  2.要注重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

  企业一旦走出国门,就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乃至工商注册、盖房用地、原料选购、置车雇工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都必须有熟悉当地情况的诚心诚意的合作伙伴。格力与巴西经销商的紧密合作,为格力在巴西市场获得的巨大成功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格力员工中还吸纳了很多当地人,聘请巴西的经济师、会计师、律师顾问等,提供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各种政策法规援助。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避免造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损失。

  3.要注重科技创新与自主品牌的建设

  格力实现了成为中国世界名牌的大跨越:从廉价要素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品牌优势。品牌不仅提升了企业本身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家寻求长远发展的根本路径。

  4.要注重对风险的控制

  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经营都会有风险,只是国际市场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风险更大,我们无法完全逃脱,但是要尽量规避,严格控制风险,在输不起的时候,还是以求稳为原则。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