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发展中小企业金融的制度创新方法

企业培训师观点:发展中小企业金融的制度创新方法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融资难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多年,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企业自身内部原因也有商业银行、制度建设、监管等外部原因。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形势不景气的背景下,应该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由企业、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通力协作,共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中国中小企业金融资金匮乏有多种原因,单靠贷款、投资“输血”并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的资金问题。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金融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比重已经接近极限,建立企业信用是解决中小企业金融资金匮乏问题的必由之路,而中国的金融信用体制还在忽视、歧视以至压制民间的各种信用行为。国际经验表明,非金融单位结合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开展金融信用业务是社会金融业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信用金融体制信用创新2004年11月6日和7日,由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第51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海口举行,会议的议题是“中小企业金融政策战略的国际比较与在欧中小企业金融的合作”。会上,许多代表谈到了中小企业金融的融资问题,受到很大启发。由于工作的关系,从1992年以来,围绕企业资金问题,我们曾经与全国各地数千家企业、银行和各级企业进行过交流,进行过失败和成功的试点,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也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还应该从中小企业金融或者资金使用者的角度对中国的金融信用体系进行一番讨论。会议期间,在整理以往研究素材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形成了以下八个观点,会议后期借提问的机会只开了个头,没有全部讲出来。会后进行了一些技术方面的整理,在此作为迟到的会议论文向国内外专家请教。

  一、中国中小企业金融资金匮乏有多种原因,单靠贷款、投资“输血”并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的资金问题,而使用商业信用,自己“造血”,则可以解决70%以上的企业支付问题。

  假如把资金比做企业的“血液”的话,中国的中小企业金融现在确实非常“缺血”,资金依然非常匮乏。而大家谈到的基本是两个方面,一是融资,包括贷款和各种投资,讲的是如何从外部向企业“输血”;二是减轻企业的不合理负担,讲的是在生产后的资金分配中,外部要少从企业“抽血”。这些我们都完成赞成。我们想要说的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试点,单靠外部措施并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的资金问题。中国中小企业金融的“缺血”有多种原因,解决中小企业金融资金匮乏也必须进行综合治疗。我们更希望讨论企业在生产中如何“造血”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也是制度信用的过程。你有销售能力,你就有采购信用。赊购原材料所使用的就不是银行的“血”,而是企业自己的“血”。在市场经济中,由于成本低廉,手续简便,企业总是首先使用自己的信用,只有在企业自己的信用周转不开的时候才借助银行的信用。国外企业之间支付总是企业信用在唱“主角”,银行信用只能当“配角”。在国外,72%企业支付使用商业票据或者企业信用,8%使用银行票据,15%透支,5%使用现金。而中国企业得了“白血病”,“造血”机能被破坏了,自己没有信用,只能使用银行信用支付。中国企业之间的支付是银行信用在唱“主角”,企业信用连个“配角”都够不上。中国企业的支付80%使用银行存款或者现金,18%使用银行票据,2%使用商业票据。

  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生存,企业不能总靠“输血”生活,必须恢复和建立企业的“造血”功能,只有充分使用自己的商业信用,才能有资格与国外企业进行平等竞争。因为,从外部“输血”是要支付成本的,而自己“造血”是生产的副产品,成本仅仅是规范自己的行为。由于使用票据多,使用贷款和现金少,国外企业财务费用是比较低的,利息仅占企业盈利的30%,企业盈利的70%被留在企业成为利润;而中国企业使用贷款太多,盈利还不够缴利息,应缴利息是盈利的1.47倍。实际情况是中国企业用盈利的71%只缴了48%的利息,盈利的29%被留为利润,还有52%的银行利息拖欠着。

  假如中国企业使用商业票据接近国外企业的水平,每年有10万亿元以上的采购使用企业票据支付,仅由于节省财务费用,同时也是增加的企业利润就有5000亿元。在这种意义上说,为了搞好搞活中国企业,非凡是应对WTO的挑战,为了中国企业与境外企业公平竞争,中国企业亟需要发展各种商业信用。

  二、商业银行为中国中小企业金融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比重已经接近极限,进一步要求银行贷款是不客观和不现实的,解决中小企业金融资金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考虑。

  正象夏小林在为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中谈到的,中国的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金融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超过50%。和国际比较,这一比重已经接近国外银行为中小企业金融贷款的极限。由此看来,进一步要求银行为中小企业金融贷款既不客观又不现实。解决中国中小企业金融资金问题不能仅仅盯在贷款上,根本出路在于在企业之间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进而建立企业信用体系。贷款和商业信用的关系又可以比喻为“化肥”和“农家肥”的关系,中国企业无论大中小,各类企业所使用的“化肥”都已经达到极限,中国实体经济所短缺的不是贷款,而是商业信用。中小企业金融不制造商业信用,贷款满足不了他们的资金需要;而大企业不造商业信用,尽管贷款、股资可以保证资金供给,但是超量使用外界资金,就象超量使用化肥一样,从长远看,很可能毒化大企业自己的信用制造机能。

  三、中小企业金融既然是重要的经济主体,也应该是重要的信用主体。但是,在中国的八大经济主体中,至今有三个,其中包括在中小企业金融还不是信用主体。

  中国改革的最大成功在于金融。在26年里,中国从一个资金极其匮乏的国家一跃成为资金非常充裕的国家,充足的资金保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资金使用者角度看,中国改革的最大失误也在金融。第一大失误是忽视了中小企业金融等经济主体的信用建设。中国只有银行、国家、外资和少数大企业的信用,没有广大中小企业金融的信用。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金融、农民和劳动者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替代的经济主体,但是至今他们还没有合法的信用权利。第二大失误是金融资源严重浪费,银行的存款严重过剩,国家的外汇严重超储。第三大失误是金融风险居高不下,不良资产有增无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与信用主体是高度统一的。你是经济主体,也就是信用主体。你有资产,就有信用;你有经济活动,就有信用活动跟进。当代中国已经有八大经济主体:大企业、中小企业金融、劳动者个人、商业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中心企业、地方企业和外资单位。中国金融失误重要原因是金融改革只抓了金融体系自身的建设,建立了商业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中心企业和外资单位等五个经济主体的信用,而忽视了社会其他三个经济主体——中小企业金融、劳动者个人和地方企业的信用建设。在当代中国,金融体系是商业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和大企业的“天堂”,他们总有圈不完也花不完的钱。而对广大中小企业金融、劳动者个人和地方企业而言,虽然也是经济主体,但是还根本够不上信用主体,他们是被中国金融遗忘的“包袱”,是信用不良的被批评者。

  四、从中小企业金融需要金融的角度看,中国金融体制和体系存在忽视信用,金融自我循环和国家垄断等三大缺陷。要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各种失衡问题,首先必须解决金融信用失衡问题。

  26年来,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基本上是按照资金或者资本所有者,非凡是按照大的资本所有者的需求设计的,而不是按照资金的使用者,非凡是中小资金使用者的需求设计的。从资本所有者角度看,中国的金融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从资金需求者的角度看,它又是不成功的。金融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克服许多重大缺陷。其中包括:

  1、金融与信用两张皮,崇拜金融,忽视信用。

  多头领导和重复建设的做法很可能延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实际上,金融发源于信用,信用是金融的母亲,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信用的规范,是信用的应用,两者不可能分家。从研究角度看,信用问题必须与金融问题捆绑在一起研究,两者都不能单独研究。只有信用搞通了,金融才能搞好。但是,目前在中国国内,从研究领域到实践领域,到处都在崇拜金融,忽视信用。这好比是崇拜子女,却忽视他们的母亲一样。

  其实,金融是根本不需要也不应该崇拜的,现代金融及货币都是一种虚拟的和人为的制度安排。在资金使用者看来,人类被金钱束缚了手脚,充当金钱的奴隶,是当代经济金融制度和体系的最大耻辱和悲剧。国内外的经济和金融教材至今还是为资本、资金所有者编的,都缺少资金使用者关心的信用方面的内容,非凡是缺少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社会信用的内容。从这些经典著作中根本找不到低成本解决中小企业金融和劳动者个人信用问题的答案。

  从实践角度看,目前,中国的金融与信用体制也存在严重弊端,在中心正式文件中,信用问题仅仅被列入市场体系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人民银行、商务部、工商总局等企业许多部门都在领导信用建设,各部门的积极性自然是好的,但是,这种多头领导,很难协调,很难形成合力,很难抓到点子上。这种重复建设的做法很有可能延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从理论上说,信用建设应该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进行,应该在人民银行之下,和银行、证券、保险监督委员会并列,成立社会信用监督治理委员会。
  二是社会信用约束残缺不全,我们盖了一座“既没有基础又没有屋顶的信用大厦”。

  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信用约束体系,其大体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1、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自律——自我约束。

  2、民间信用的互律和自治系统——互相约束。

  3、由第三方信用服务系统提供的第三方约束,包括律师、仲裁、会计、审计、评估、评级、征信、保理、担保等子系统。

  他们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按照严格的规范,为客户提供保证、证实、审核信用记录真实性,发布信用信息,评定信用程度,分担信用风险等服务。

  4、金融监督系统——由金融系统提供的金融约束,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业务时,行使信用监督的职能。

  5、企业、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器依照法律对社会各信用主体信用的监督和治理——行政约束。

  6、社会舆论和社会道德监督和披露系统——社会约束。

  包括各个信用主体之间的互相监督,非凡是包括整个社会对企业信用的监督和制约。

  在六大信用约束中,中国目前只有金融和企业两个约束,中国最缺乏的是最基础的第一和第二、第三层次的信用约束,还缺乏最高层次的社会约束。这好象盖楼,我们用泥土和稻草盖了一、二、三层,用钢筋水泥盖了四和五层,而六层的建筑材料是树枝和塑料薄膜一样,这种严重缺乏基础又没有覆盖的信用约束是不能称之为体系的。其中,第一层次的自我约束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其前提条件是大多数企业和个人讲信用,或者愿意讲信用。第二层次的互相约束,在国外是在讲信用者和不讲信用者的长期博弈中逐步建立的。在经济转轨国家,包括中国,建立民间信用体系的主要条件是产品和服务长期供大于求,赊帐成为扩大市场的必要手段。当然,企业和舆论的导向也必不可少。

  三是我国正在建立商业信用体系“先天残疾”。

  1980年代以来,我国模拟国外的信用建设方式,主要是发展两大类信用服务机构,一是建立企业自律自治信用机制,二是提供第三方信用服务。这相当于信用约束体系的第二和第三层次。但是,由于缺少第一层约束,企业之间不讲信用,建立商业信用体系工作碰到了难于克服的困难。对于自律自治组织而言,由于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和制裁手段,只是公布讲信用企业的红名单和不讲信用企业的黑名单,往往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民间对不讲信用的行为恨不起来,原因是不讲信用的风险被国家垄断了,根本不伤及民间的利益。对于担保、保理、资信、评估、评级机构而言,由于自身实力的局限,都碰到了公信力不足和风险承受能力不足问题。目前的各种各类信用服务机构仅仅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披露,由于信用信息没有整合为全社会统一完整的资料,既不能有效制裁企业违信,更没有手段回诚信。了解国外企业信用,只要问一下它的邓氏编码,然后到邓白氏公司咨询一下。而在中国你跑10个部门,也了解不全企业的信用信息,而且,你得到的信息可能还是互相矛盾的。一个纳税大户,有的可能同时是欠债大户。

  另外,中国的信用服务机构功能都是单一的,各机构之间无法统一协调,由此,三大功能不能统一发挥信用制约作用,由此,也就无法形成信用体系。例如,原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投资在各地组建了一批中小企业金融担保公司。社会力量和外资也建立了一批担保公司。目前,全国大部分担保公司经营非常艰难。据调查,大部分公司的大部分资金已经被压死。个别还在运行的非国有的担保公司,其担保倍率也不超过3。按照朱善利给会议提交的论文,国外担保倍率都在20倍以上,甚至60倍。客观上讲,中国以这样低的担保倍率经营担保产业,是非常不经济的,也失去了担保的经济意义。
  事实上,在企业和个人没有信用,资产交易不发达的情况下,担保公司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问题之一是许多企业和个人不讲信用,企业交纳的担保金不足以弥补风险;问题之二是一旦有人违约,企业和个人提供的反担保资产处理和变现非常困难,而个人信用担保违约就更难有效地进行制裁。

  六、中国还在忽视、歧视以至压制民间的各种信用行为。

  民间对金融信用体系的态度是:“离不开,惹不起,又讲不通。”实践证实,非金融单位完成有能力处理和经营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国际经验也表明,非金融单位结合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开展金融信用业务是社会金融业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居民财富已经达到38万亿元,占全社会财富的58%,存款已经超过10万亿元,占全部存款的近一半,中国非国有经济的从业人员的已经超过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二。中国的民间信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需求。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小企业金融的资金80%以上还是通过自己积累和民间渠道解决的,而且这些民间信用渠道绝大多数还是非法的。孙大午民间借贷发展生产非常合理却不合法的事件,就暴露了我国有关金融法律的过时和僵化。如何承认、引导、规范、支持和帮助民间信用的发展是中国金融改革必须正视的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乡镇企业。广大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农村的民间金融,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相当大比重的投资由借贷资金承担,大多数农户碰到如婚丧嫁娶、子女升学、建房治病等大的生活支出时,也需要举债。无论像“合会”这样有组织的活动,还是互助性质的自由借贷,农村都非常活跃。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调查,2003年的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32.7%,私人借款占66.0%,其他占1.2%;而1995年的数据是29.6%,67.9%和2.5%。中国农村“高利贷”规模估计高达8000亿到1.4万亿元,仅浙东南地区就有3000多亿元。

  国家机关非凡是人民银行应该认真对待,进而热情帮助非金融机构的非金融信用的创新活动。比如,民间企业之间的债务问题,俗称“三角债”问题。实践证实,企业注入资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角债”问题。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民间创造了许多更有效的方法,有的地方企业也在支持民间的解债试点。部分做法受到了企业和地方经济主管部门的欢迎。但是,中心企业对金融信用领域的绝对垄断,使许多地方企业对非常有意义的信用项目,望而生畏;而我们的银行对这些非金融的信用项目又不削一顾。这可能是我国非金融信用长期得不的发展的重要体制原因。中小企业金融对金融信用体系的态度可以用九个字概括:“离不开,惹不起,又讲不通。”
比如企业非凡是中小企业金融之间的商业信用,也就是企业之间的赊购赊销,对于企业既经济实惠又方便简捷,但是对操作者它既麻烦又多风险,而人民银行目前又不管这一段。银行认为这是“鸡肋”,既不愿干也不想干。可是,人民银行还不让非金融单位干,理由是这事关金融信用又多风险,不是金融单位不能干,金融单位不干,别人也不能干。实质上根子在于别人干就冲击了银行的中间业务,金融垄断的利益是不能侵犯和不可侵犯的。

  实践证实,非金融单位完成有能力处理和经营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1990年代,东北的许多钢铁、煤炭、机械和有色金属生产企业从解决“三角债”入手,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商业信用模式,有抹帐清欠,造链易货,债权采购,债权还债,提单交易等。有力缓解了企业资金不足的矛盾。东北地区企业销售收入30%通过商业信用结算实现的。沈阳市企业成立的沈阳信用中心则为19户民营企业家发行了以提货单为抵押的实物信用证4000万元,在东北地区周转支付6820万元。目前,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依然具备设计和指导商业信用项目的能力。

  国际经验也表明,非金融单位结合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开展金融信用业务是社会金融业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保理公司都有金融职能,日本的综合商社就有融资功能,美国的安然公司倒闭前就有企业信用中介的业务,而会员制的易货公司在国外已经发行了各种各样的内部货币,有易货元、易货额度等。设在美国芝加哥的国际易货组织甚至还发行了在易货公司之间流通的内部货币,国际元。

  七、中小企业金融自身的信用建设也存在严重误区。

  企业的信用包括自律、自卫、自为等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从外部为企业融资。有远见的中小企业金融已经开始了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

  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好象是一个被社会遗忘,也被银行和企业自己遗忘的领域。其实,企业的信用问题不仅仅是从外部为企业融资,还包括信用自律、信用自卫和信用自为等多个方面。而所有这些方面都还没有提上中小企业金融经营治理的议事日程。

  企业信用自卫的内容包括设计赊销和应收制度,防假防骗,应收账款催收,债权转让和出售,参与债务人清算,减少已经发生的损失等方面的内容。国外已经有保理专业,国内现在也有保理公司可以提供专业化服务。而国内绝大多数企业非凡是广大中小企业金融,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保理部门或者保理专业人员。在“三角债”非常严重的时期,个别企业只是在财务处或者法律处设置了“清欠”部门或者岗位。

  企业信用自律的内容是企业自我尊重,自我约束,老实守信,不做假,不赖帐,依法经营,不坑害别人。这需要有足够的社会压力。

  企业信用自为的内容包括自己发行信用,节省财务费用,也接受别人信用,扩大自己的销售,它渗透在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当中。
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有非常规范的信用体系,企业信用的权利和义务是高度统一的,也是不可分离的。从长远考虑,任何企业和单位都不要指望总能通过不就信用获得好处。中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从信用角度衡量,才刚刚及格。由于国家垄断了风险,你可以赖帐一时,因为是国家的钱大家都可以赖。但是,在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对金融和风险垄断终将被打破,国家也不可能继续承担不断扩大的社会风险。随着社会信用体形的建立,企业的信用行为也将逐步得到规范。有远见的中小企业金融已经从现在做起,从我自己做起,主动积极地开展了企业自身的信用建设。八、从中小企业金融角度看,中国金融信用改革的基本方针还有待进一步地充实和转型。应该按照资金使用者的需要来补充金融信用体制改革的内容,非凡要满足中小企业金融、个人和地方企业对金融信用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一样已经都是买方市场,而我们的金融改革还在由供给导向,按照资金所有者的要求进行改革。我们在批发金融、资本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方面已经接近国外的体制,这是中国金融改革比较轻易改革的部分,是资金匮乏时期实现买方金融的改革取向所取得的成果。而目前的中国已经进入资金相对比较充裕的卖方金融时期,更应该按照资金使用者的需要来设计和进行改革。中国的金融信用体制的基本方针还有待进一步地充实和转型。而这些恰恰是我国金融改革所遗留的、最急需和最困难的部分。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为满足企业、个人和地方企业对金融信用的多样化需求,要进一步打破企业对金融行业的垄断,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的民营化,发展中小民营银行,形成大中小配套的银行体系。

  二是为解决企业、个人和企业不讲信用和民间灰色金融问题,需要建立以自律自治为基础的商业信用体系。

  中改院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经过成功试点的具体的解决方案。我们愿意与对此有爱好的单位合作,共同为解决企业的“造血”问题服务。

  三是为解决中小企业金融和个人融资难的问题,需要搞好银行之间的专业分工,设计灵活多样的零售金融体制。

  而目前商业银行是嫌贫爱富,也在抓大放小,抓了批发弃了零售。

  四是设计全社会的金融风险防范、分解和处理机制,形成债务人以破产为底线承担风险,多个其他信用主体分担其余损失的机制;

  解脱中心银行和中心财政处理银行不良贷款和潜在风险的负担和压力;在条件成熟时,调节资本市场风险;而商业保险、担保、保理公司只是这个系统的一小部分。

  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的重大问题,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针对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采取有效措施,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减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税收负担,大力营造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空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技术进步,开展专业化协作,促进经济增长。转贴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