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湖州企业集团发展状况与思考

企业培训师观点:湖州企业集团发展状况与思考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及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经济所具有的集聚、扩张和带动作用更加突出,集团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提升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九十年代中期,我市企业集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历经十多年改革和完善,尤其是国有、集体企业的全面改制、转制以及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洗礼,许多企业集团纷纷解体,但也涌现了一批规模超常规增长、经济效益显着的大企业集团,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一、企业集团发展轨迹

  企业集团是以母公司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经济联合体。企业集团普遍存在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地区)中,成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在不同国家,这种经济组织的名称也各不相同,如美国称之为财团(或利益集团),德国称之为康采恩,日本则直接称之为企业集团。我市企业集团起源于八十年代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真正发展起步于九十年代初,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和完善规范,企业集团发展从少到多而又从多到少、规模从小到大、管理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企业集团发展成长历程与政策完善过程看,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

  起步发展阶段(1990-1992)。根据国家发展大企业集团战略及省企业《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试行意见》的文件精神,我市初步制定了鼓励企业集团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对于起步发展阶段如何规范地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个时期,先后诞生了少数几家企业集团,如浙江振兴阿祥集团等。

  迅速发展阶段(1993-1995)。为进一步鼓励我市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我市相继出台了一些积极的政策,引导、鼓励和推动企业集团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把企业集团发展列入年度工作目标,强势推动。期间,全市企业集团发展掀起了一个高潮,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成立的省批、市批企业集团达100多家,其中市批企业集团超过80家。从经济类型看,绝大多数企业集团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行政撮合痕迹多、市场运作行为少。

  规范调整阶段(1996-2000)。针对前几年出现企业集团发展过热现象,我市认真贯彻执行1995年省计经委等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调整省批企业集团资产规模标准的通知》,提升了省批企业集团资产规模标准,对市批企业集团的成立也进一步规范。此阶段实现了重质量轻数量的转折,呈现出在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的特征。同时,随着当时国有、集体企业实行转制、改制和破产重组,绝大部分以资产为纽带的国有和集体经济企业集团不复存在。到1998年底,我市累计批准的省、市企业集团146家,其中有54家不存在或完全不符合企业集团的条件;到2000年实际真正存在的企业集团只有56家。

  市场运作阶段(2001年至今)。从2000年开始,省、市企业集团成立从审批转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登记,实现了市场化运作。随着”十五”初期进一步”转彻底、彻底转”的二次转制和深化,部分企业集团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实际上已经自然解体,2002年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重新复核,企业集团数量又有所减少。近年来,企业集团发展势头出现回升迹象,2001-2005年我市共有8家企业集团成立,占现有企业集团总数的三成,其中2005年注册登记的企业集团有4家。

  二、企业集团发展状况与特点

  湖州市企业集团经过四个阶段的曲线发展,到2005年底共有26家企业集团,其中:省批企业集团9家,占34.6%,市批企业集团17家,占63.4%;拥有成员企业(包括母公司和控股子公司)219家,平均每家企业集团拥有成员企业8.4家,比上年末增加0.3家;年末从业人员41386人,比上年同期增长8.4%。这些企业集团在各级地方企业的大力培育和扶持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力推进企业内部制度创新,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显着的成绩,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1、企业集团发展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大

  (1)资产规模迅速扩大。26家企业集团2005年末资产总计为209.47亿元,企业集团平均资产规模达到8.06亿元,比1998年增长4.0倍,比2000年增长2.5倍。从企业集团主营行业来看,以工业生产为主营活动的工业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达181.61亿元,占全部企业集团年末资产的86.7%,比上年增长27.7%。年末资产超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有9家,比上年增加4家,资产达到142.09亿元,占67.8%。资产规模排在前三位的企业集团依次是升华集团、金洲集团和浙江山鹰建材集团。

  (2)资产规模扩大途径多样化。据调查,我市企业集团通过银行贷款、新建项目来扩大企业集团规模的占96.1%;通过以市场方式兼并收购其他企业的占73.1%;以产权划转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与国外企业合资或联营来壮大自身规模的均占46.2%,以股票、债券形式直接向资本市场融资的占11.5%。

  2、企业集团发展的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1)营业收入增加,企业集团增势强劲。我市企业集团在资产规模扩大的同时,营业收入也实现快速增长。2005年26家企业集团共实现营业收入259.33亿元,平均每家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97亿元,比1998年增长6.2倍,比2000年增长3.5倍。从企业集团主营行业看,2005年以工业生产为主营活动的企业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23.07亿元,占全部企业集团营业收入的86.0%,比上年增长30.7%。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有10家,比上年增加3家,其营业收入合计达到192.87亿元,占全部企业集团营业收入总额的74.4%。排在前三位的企业集团依次是升华集团、浙江久立集团和金洲集团。

  (2)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创汇能力明显增强。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市企业集团在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不断拓展国外市场,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2005年我市18家企业集团有出口销售业务,占集团总数的69.2%,实现出口销售总额38.15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17家企业集团实现出口销售总额超过上年,7家企业集团增幅超过50%,10家企业集团出口销售总额超亿元。

  (3)效益有所提升,盈利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纵观近几年来我市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成果,其经济效益总体上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实力显着增强。2005年,企业集团实现利税总额19.16亿元,平均每家企业集团实现利税0.74亿元,比1998年增长6.4倍,比2000年增长2.9倍;实现利润总额11.3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集团实现0.44亿元,比1998年增长7.8倍,比2000年增长3倍。利税超亿元的企业集团有7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升华集团超2亿元;利润总额超亿元的企业集团2家,分别是升华集团和浙江泰仑电力集团。

  (4)资产营运效率提升,实现资本保值增值。2005年26家企业集团年末股本3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年末股东权益总计为75.38亿元,比上年增长27.1%,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7.1%,比上年提升5.2个百分点。有22家企业集团实现了资产保值增值,占全部企业集团的84.6%,股本和股东权益的增加,极大地调动了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股入股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集团的凝聚力。
3、企业集团发展对经济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2005年我市企业集团应上交各种税金10.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占财政总收入的14.5%,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30.00亿元,增长19.2%,占GDP总量的4.7%,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全市26家企业集团共有成员企业219家,其中工业企业131家,仅占全市1941个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6.7%,但从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来看,这些工业企业拥有的资产、营业收入和实现的利润已分别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23.5%、22.0%和19.4%。分行业看,我市企业集团在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企业集团创造的总产值分别为46.08亿元、25.8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的77.2%、50.9%。一批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集团在我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如升华集团、浙江久立集团、金洲集团等已成为湖州市企业集团中的领头羊。

  4、企业集团发展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近年来,我市企业集团紧紧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截止2005年底,有15家企业集团建立了技术中心,占企业集团总数的57.7%;科研人员已达1114人,比上年增长24.1%;技术中心设施、人员和经费完全满足或基本能满足需要的占93.3%。在获得新产品和新技术方面采取自主开发或与院校、科研机构等联合开发的占集团总数的65.4%,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占集团总数的42.3%;近三年有7家企业集团向国内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申请专利,其中获得国内专利申请授权47件,已应用专利27件,专利应用率为57.5%,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4个。2005年26家企业集团共投入研究开发费用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1.99亿元,增长56.6%,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6.5%。

  5、企业集团发展多元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集团开拓市场,向多个领域扩张、规避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我市企业集团围绕”主业”需要,投资项目扩展到除工业以外的房地产、建筑、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数量最多的制造业集团除了在关联产业中进行扩张外,也向贸易、房地产、住宿餐饮及仓储等行业拓展,建筑业集团则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行业延伸,而贸易业集团也开始向制造业领域渗透。我市26家企业集团拥有的219家成员企业涉足的国民经济大行业门类12个,占全部门类的60.0%。其中工业企业131家,建筑企业6家,批发零售企业29家,房地产企业14家,住宿餐饮企业11家,商务服务企业16家,其他企业12家。调查显示,实现多产业、跨行业经营的企业集团数量占到集团总数的80%。

  6、企业集团发展的组织管理日趋规范

  (1)较好地实行了劳动人事分配制度。调查的企业集团中,全部企业能够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92.3%企业已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度,有88.5%的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已实行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能上能下制度。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有96.2%的企业实行了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实行企业集团经营者年薪制的占69.2%,实行科技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占73.1%;此外,企业集团经营者持有股权和股票期权、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职工持股分配制等新颖的分配方式也在部分企业推行,其所占比例分别为69.2%、26.9%和53.8%。

  (2)内部制度逐步健全。企业集团已建立了明确的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制度的占96.2%;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的占76.9%;建立了奖惩制度且能够严格执行的占96.2%;建立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占46.2%。截止2005年底,有80.8%的企业集团建立了新的管理制度,其中有95.2%的企业集团认为新建立的管理制度效果很好或较好。

  (3)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到2005年末,92.3%的企业集团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61.5%的企业集团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认证,另有26.9%企业集团还获得了其它国际认证。

  7、企业集团发展的人才建设取得成效

  我市企业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和储备了一批业务精通、技能全面、勇于创新、勤于创业的优秀人才,构筑了合理的人才框架,切实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资料显示,我市企业集团经理层中多数人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学历的企业集团占84.6%,并有22.3%的人员熟悉国际商务,企业集团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5.8%。董事长和总经理作为领军人物,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分别占73.1%和80.8%;拥有10年以上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均占88.5%;任现职前为科研、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分别占65.4%和73.1%。以上各项比例与2000年比较,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四、企业集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市企业集团保持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企业集团的规模不断壮大,以及规模带来的效益和作用日益显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仍然阻碍着我市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

  1、企业集团发展“本地化”色彩浓重,“走出去”的步伐缓慢

  从集团设立子公司地区分布看,2005年末,湖州市企业集团所属的在本市辖区内控股的成员企业209个,占全部成员企业的95.4%;在浙江省以内市外的成员企业2个,占0.9%;在省外的成员企业仅有8个,占3.7%;没有一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子公司。从经济总量看,在省外的成员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市企业集团的1.9%和3.2%,资产总额和从业人员分别占2.9%和0.2%。从对外投资来看,2005年,我市26家企业集团累计对外投资额为7.46亿元,其中省批以上和”双五亿”企业集团累计对外投资额为6.22亿元,与全省其他各市相比,我市累计对外投资额平均规模最小,为0.37亿元,比前三位的宁波、杭州和衢州(并列第二)分别低84.3%、78.5%、78.5%,而且没有一家企业对境外进行投资。这说明我市企业家对跨区域、跨国经营战略目标重要性认识还不足,没有真正提升到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高度来对待,所以不能快速获取市外、国外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先进技术,影响了企业集团的跨越式发展。

  2、企业集团发展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还需增强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日益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技术创新缔造企业发展的未来。”十五”以来,虽然我市企业集团的研发投入逐年加大,但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始终在1%以下徘徊,2005年企业集团研究开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0.6%。国际企业界普遍认为,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的企业则难以生存。从获得专利的情况来看,近三年来,我市获得国内专利的集团企业有7家,占总数的26.9%。据2006年6月底对企业调查显示,当前企业集团的主要产品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的仅为1家,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的有10家,技术含量一般的占到50%。

  3、企业集团发展规模偏小,缺乏真正的领头羊

  2005年,我市17家省批以上和”双五亿”企业集团平均资产规模仅10.55亿元,远远低于全省26.12亿元的平均水平,在十一个市中居最后一位;平均实现营业收入13.26亿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6.8%,略高于衢州和舟山,居第九位。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在全市26家企业集团中,年营业收入超40亿元以上仅有1家,而10亿元以下的却占61.5%。与其他市的企业集团相比,我市企业集团规模相形见绌,无论是工业,还是商业、建筑、房地产业,均缺少强而大的企业集团领头羊,难以与外地的大集团抗衡,集团经济的集聚、扩张和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4、企业集团发展成本上升过快,规模效益不够理想

  目前,个别地区以及少数企业集团为了眼前的利益,出现单纯追求规模化的倾向,认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相关企业放在一起组成企业集团,只要规模上去了,规模经济也就水到渠成的错误思想;同时,由于能源及原材料大幅涨价和银行加息等因素影响,成本的增长幅度过快,影响了企业集团的经营效益。2005年全市26家企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比2004年增长40.3%,而主营业务成本增长41.9%,成本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1.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成本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1.9个百分点。从经济效益相对指标看,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6%,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总资产报酬率为6.9%,下降0.7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4.4%,下降1.0个百分点;资产利税率9.2%,下降0.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比率53.4%,下降2.5个百分点;资金利润率6.8%,下降0.7个百分点。

  5、企业集团发展制度改革还需深化,集团扩张困难较多

  从企业集团内部管理情况看,少部分企业集团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据调查,至2005年底,仍有11.5%的企业总经理没有按照《公司法》要求由董事会聘任产生,而是由主管部门、企业提名董事会聘任或上级主管部门任命;有13家企业的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兼任,占总企业家数的50.0%,使企业组织机构的制衡机制失控,容易出现”政企不分”、”内部人控制”等现象。

  从企业集团扩张的外部因素看,存在的困难与障碍较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收购兼并重组是企业迅速扩张的主要途径。从我市实际反映的情况看,企业集团在扩张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调查反映,有53.8%的企业分别认为被兼并企业的银行历史欠账、职工安置困难较大是企业兼并、资产重组的主要障碍;有42.3%的企业集团认为地区、条块分割影响企业的对外扩张;有23.1%企业认为国有资产体制改革滞后。

  五、进一步加快企业集团发展的思考

  鉴于我市企业集团发展状况特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当前面临的情况,迫切需要我们继续大力实施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企业集团,为我市经济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发挥更大的作用,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供决策参考。

  1、企业集团发展必须以规模经济为目标

  规模经济是指生产或经营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生产或经营的单位成本而导致的经济。追求规模经济可以扩大集团规模,使经营者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其优点是:集团抗风险能力强,有能力开发风险大、收益高的产品;可以节省广告费用;增强集团的融资能力;集团大批量的采购,能比小企业获得更大的价格折让,并且货源稳定等。扩大集团规模可以通过加强外部购并和进行控股的扩张方式来实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帝格勒教授指出:”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手段、某种方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

  同时,我们应认识到集团规模大并不等于就是规模经济。美国大学者钱德勒把企业组织称为”看得见的手”,从理论上讲,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大于内部管理成本,企业边界不断向外扩展,企业就仍存在规模扩大的潜力,管理成本等于或大于交易成本便是企业规模的边界。当企业集团规模达到或超过这个边界时,盲目扩大规模只会对实现规模经济产生限制,效益下降。所以,规模经济所包括的是一个适度规模、有效规模,既不是绝对的越大越经济,也不是越小越经济,集团应该追求有效规模经济。

  从我市企业集团看,规模虽然有了快速扩张,但平均每家总资产只有8.06亿元、营业收入9.97亿元、实现利税0.74亿元,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因此,我市集团规模扩大仍有很广的拓展空间,实现规模经济还有较大潜力可挖。各企业集团必须把其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结合起来,力求规模经济效益的最大值,充分发挥集团的规模效益,使集团的资金实力、资产质量、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和营利能力得到提升;要不断壮大核心企业(母公司)和全子公司,努力克服收购、兼并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竭尽所能收购和发展控股子公司,从而迅速扩大企业集团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2、企业集团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提升企业竞争力

  技术水平的高低反映出企业在市场上竞争能力的高低。企业集团是技术创新的载体,在技术创新模式上有三种形式,即:一是企业集团是技术创新中心;二是企业集团体外研究与体内创新相结合;三是技术引进型模式。第一种模式适用于少数科技实力及技术创新能力很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第二种模式比较适合以资本为纽带,以股份或投资的形式促进科研机构技术成果进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方式;第三种模式比较适合急于获取先进技术的企业,虽见效快,但在引进初期往往投入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集团技术引进型模式会逐渐被”自主研制与引进相结合”的模式所取代,我市大多数企业集团应选择这个技术创新模式。

  综观我市企业集团技术创新之路,虽然集团的研究开发费用在逐年增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但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与世界大企业集团相比,仍处于十分低的水平。2005年企业集团研究开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0.6%,显示我市企业集团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严重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难以提升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市企业集团要全力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研制与引进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开发之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此提升企业集团整体经济质量,在做大企业集团的同时快速做强,增强发展后劲,使企业集团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轨道。

  3、企业集团发展必须以突出主业为重点,实施多元化经营

  纵观当今全球的大企业集团,无不具备主营业务突出的特征,也正是因为它们的主营业务突出,才具备了极强的市场竞争力。我市企业集团虽然多元化经营初步形成,但现阶段较多企业主营业务经营优势不足,竞争力不强,这无疑与其主营业务不够突出有关。全市的企业集团大部分以制造业为主,而2005年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比上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其中升华集团虽然200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亿,化工、医药为主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优势明显,但其占集团的比重也不到50%,其他一些企业集团的主业更不突出。一般而言,稳定而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利润的源泉和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应该通过保持和扩大企业自己所擅长的主营业务,尽力扩展市场占有率以求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要把增强企业主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兼顾多元化。

  同时,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科学的思路是在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某些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实力的项目,形成对主业的强大支持。作为企业集团成长的一种途径,多元化战略在当前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及有关部门,应对企业集团正确引导,帮助和支持它们在加大主营业务发展的前提下开展多元化经营,一方面依靠主营业务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多元化经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增强适应市场变化的潜力。

  4、企业集团发展必须以跨区域经营为途径,拓展国内外市场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企业集团应树立跨区域经营、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观念,通过跨区域经营实现生产和规模的扩张,获得外部经营资源和收益,获取广泛的技术支持,以提升企业集团的市场生存发展能力。目前,我市企业集团国内跨地区经营很少,在市外的成员企业只占4.6%,更无跨国经营的企业。因此,我市企业集团快速成长,必须实施跨地区经营,具体方式可以是:一是积极拓展国内跨地区经营,获取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二是积极拓展海外投资,与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大胆探索与跨国公司建立联盟,共同开发高科技产品,充分利用合作伙伴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到相对落后的国家开辟生产基地,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规避贸易壁垒,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企业集团发展必须以人才建设为基础,实现人企共荣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企业的做大做强,其关键是要有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知识层次高、富有创新能力的经营人才和科技人才作支撑,尤其要造就一批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我市企业集团人才建设经过多年努力,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缺乏。据调查,企业集团认为由于人才缺乏影响技术自主创新的占34.6%,企业集团经理层中不熟悉国际商务的有77.7%,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为74.2%。为此,我们始终要把人才战略的实施作为推动大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大力培养人才,二是大力引进人才,三是大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选拔任用、合理流动和分配激励制度,努力创造一个拴心留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用、奖”并举,真正使人才有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继续实施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个人实行重奖的制度,同时,通过适时对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授予称号,突出宣传企业家的贡献,提升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建立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激励机制,推行期权期股、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大胆探索管理层收购(MBO)等。

  6、企业集团发展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手段,完善治理结构

  要进一步加快企业集团内部改革,规范和完善集团内部管理体制。企业应尽快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三会”,并减少相互兼职现象,为了使我市企业集团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三个重要的权力机关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和协调关系,集团要不断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少数民营企业要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转变,真正实现制度创新。同时,在股权结构上,尽可能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要在分散的基础上相对集中,有几个较大股东,从而有利于提升决策水平和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7、企业集团发展必须以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为宗旨,加强培育引导

  为切实培植规模经济,各级企业应进一步改善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环境,提升企业服务水平,特别是对企业集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企业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和重点扶持,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大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方式方法上,企业要做好培育和引导,消除行政直接干预。二是加强对大企业集团的金融支持。调查显示,企业集团开展自主创新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缺乏的占57.6%,因此,企业要大力拓宽集团的融资渠道,缓解企业集团目前资金紧张的矛盾,为企业集团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三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企业集团发展的产业政策,适度加大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四是规范和完善对大企业大集团的考核奖励办法,逐步由年度奖金转为以财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专用基金为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企业对企业的支持和奖励办法,逐渐增加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比重,对技术创新基金实行专款专用。

  总之,我市企业集团虽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总体规模小,竞争力弱,要培育和发展一批在全省甚至在全国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大企业集团,还需要我们上下共同不懈努力。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