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基本战略框架与设计

企业培训师观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基本战略框架与设计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本文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战略定位与框架设计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内部审计能够真正成为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为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内部审计战略决定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是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内容。为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更好地适应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和内部审计自身职能的更高定位要求。

  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内部审计作为规范企业行为,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保护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力武器,在监督控制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已成为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部门。如何建立一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内部审计运作模式,强化企业集团内部控制,提升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建立国际化、现代化的企业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保证企业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发展较快的企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本文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战略定位与框架设计进行了初步研究,使其适应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战略定位

  内部审计战略定位指导思想表现为:在董事会领导下,按照国际内部审计标准,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应该以服务管理、服务效益为出发点,以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为重点内容,建立起对集团公司营运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体系,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和化解各种经营风险,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升,为企业发展目标和战略服务。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战略:应当紧紧围绕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推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转型和发展,力争尽快建立以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对企业营运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监控体系,实现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向经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审计的方向发展;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创造价值部门,以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增加效益为宗旨,确保企业各系统有序高效运转;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基本战略框架

  根据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总体发展战略,运用审计学、管理控制和系统论等理论,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基本战略框架设计反映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基本战略框架的全貌,充分展示了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运作是覆盖公司经营管理的每项业务范围和管理层次。

  平面内圆反映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基本管理业务范围,外圆代表企业集团近年来基本管理业务范围外的新增业务范围。内圆横轴即代表企业集团经营业务系统流程审计运作的内容及范围,与企业集团一般的经营业务流程相配套,业务流程审计主要包括采购审计、仓库审计、财务审计、生产审计、销售审计;内层纵轴代表企业管理系统流程审计运作内容及范围,与管理职能相配套,管理流程审计包括计划审计、组织审计、领导审计和控制审计;中间的连线说明企业的内部审计运作具有系统性,各业务流程审计与管理流程审计不是孤立的审计点,而是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系统审计过程,也就是说在进行一个业务流程点的审计时,从横向上同时要关注其它业务流程点对本业务的影响,从纵向上同时要关注管理流程对业务流程的影响,将业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结合起来。

  以上的内部审计基本业务范围,体现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整体战略思路。内部审计的内容由原来的以财务审计为主,转向以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为主;从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事项的查错纠弊,不断拓展到帮助和促进企业提升经营效率和增加价值;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更有机会创造价值的核心部门之一,为高层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的服务职能和内部审计建设性功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圆柱体反映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四个层面:最高层次是战略审计,中间层是经营管理审计和作业审计,最底层是财务审计。企业的每项业务与管理控制点都存在四个审计层次,内部审计越是在较高的层次发挥作用,其对企业的价值和作用越大。从风险角度来说,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即决策层最小、管理层居中、操作层最大;但所带来的风险是呈倒三角形的,上层决策和管理得当与否对企业目标的影响最大,因此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要从操作层延伸到管理层和战略层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
企业集团企业管理的四个层次紧密相关。战略管理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核心;经营管理是实施战略目标的手段,决定如何落实战略的过程;而作业管理则是管理控制有效进行的基础保障,决定了如何落实管理控制的过程。以上三个层次的内部审计必然借助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财务数据来进行,各个层次具体的审计目标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宏观层次的审计目标指导微观层次的审计目标,而微观层次的审计目标是宏观层次审计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战略层次的企业集团内部审计

  根据泰勒的管理理论,决策是企业管理活动重要的管理职能。企业的决策尤其是重大决策往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基于战略层次的审计应当从多个角度来考虑,注重对企业经营环境和竞争能力的评价,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政策、计划、程序和规章制度;更多的是从企业的整个创造价值的流程来进行审计评价,如企业产品的生产、产品的经营和产品销售策略等。内部审计主要审计决策的正确与否、决策程序科学与否、重大战略决策是否有科学的论证程序、是否有适当的控制程序等。通过对战略层次的审计评价,可以检查出决策层次上出现的问题,以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

  (二)企业集团内部管理控制层次的审计

  管理控制层次的审计是对战略层次审计的一个延伸,审计的重点是企业战略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在合理的框架下运行。更多地介入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包括管理系统、经营系统、信息系统以及财务系统;涉及的审计内容包括管理系统是否健全,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是否健全,有无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是否科学,有无管理漏洞等。通过管理控制层次的审计评价,可以检查出企业在控制层次上所存在的问题,防范并化解存在的各种控制方面的风险,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值,达到事前、事中控制的目的。

  (三)企业集团内部作业层次的审计

  企业的每一项产品或服务的产出,包括每一个计划或制度的执行,都会涉及到具体的作业。对于具体作业的分析,需要了解产品的生产与运输直到售出的全过程,分析每一项作业的效率,判断每一项作业是否必须,是否有效。另外,作业层的内部审计也可以更好地监督企业对于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提升企业的作业效率,达到事中及事后控制的目的。

  (四)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层次的审计

  以上三个层次的内部审计,必然借助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财务数据来进行,并且其最终都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在新的企业内部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不再单单关注财务数据,而是由一个静态的审计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在企业整个创造价值的运行过程之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适当预警,有利于防范经营管理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战略框架深化了内部审计层次,将每项内部审计项目内容延伸到管理控制和战略层面。在对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审计中应遵循以下步骤:从战略层面入手,对投资开发战略决策进行审查,如市场定位、投资方向等,分析投资开发战略决策作出前是否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程序,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有科学的论证程序。

  从管理层次入手,针对落实投资开发战略的过程进行检查,如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岗位设置和制度规范建设等,关键介入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分析投资开发决策的执行是否有可靠的管理控制流程。从作业层面入手,对具体的作业程序进行审查,如技术操作、产品检验等,侧重于业务操作层面效率与效益性评价,分析每一项检查作业层是否能保证特别任务有效完成。

  从财务层面入手,检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通过财务数据的反映分析投资开发项目的投入产出效果,并最终反馈给管理层。

  总之,以上对内部审计基本战略框架的确立,体现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是面向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是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审计,是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的融合,各项审计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基本战略框架构建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运作框架的全貌。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战略定位与框架设计的初步探索,其动由主要是内部审计真正能够成为企业集团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并以期为中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