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现状及原因

企业培训师观点: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现状及原因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平台,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人员、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要求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现实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理论,实践上不断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并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问题,就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现状

  (一)中小企业资金来源单一、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借款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其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比例过高,外源融资比例相对不足;外源融资中缺乏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于金融机构的贷款。银行贷款是最重要的外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但银行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根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来源过于单一,有65.7%的企业融资主要是依靠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企业的权益性融资占33.3%,其他来源融资占16.4%,债券类融资最少,仅占1.8%。

  另外,在商业银行内部,国有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比例结构失调。中小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中小企业,但其目前的发展状况与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符。我国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无论是从资产总额还是贷款总额,都居于垄断地位。银行信贷在中国企业融资总额中占90%左右份额,而银行信贷的75%左右又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人民网2003年12月1日)。100多家中小商业银行虽然资产总额和贷款总额近几年一直处于上升地位,但规模还是偏小,2001年中小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27万亿元,占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21.57%;银行存款2.54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存款总额的20.86%;贷款总额1.67万亿元,仅占全国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9.35%。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其获得的金融资源极不相称。国有银行贷款向民营企业家倾斜的政策以及来自证券市场的歧视性待遇使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加上过分限制发展中小民营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活动,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乡镇企业约占84.94%。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的乡镇企业是依赖自身特有机制顽强成长的群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因此,以乡镇企业为例,剖析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与融资结构,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对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4年以来,乡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呈下降趋势。1994年、1996年和1998年其数值分别为63.98%、61.97%和60.27%,2002年更是下降到55.05%,从企业银行短期和长期借款比重下降也可以看出这个趋势。银行短期借款占负债总额比例由1994年的21.32%下降到2002年的16.87%,银行长期借款占负债总额的比例由1994年的10.45%下降到2002年的6.44%。这与乡镇企业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二)长期负债呈下降趋势,自有资金是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以乡镇企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不仅保持在80%以上,而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1994年、1996年和1998年其数值分别为80.78%、83.16%和84.65%,2002年则上升为84.93%。长期负债比重的下降,使中小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的再投入,而金融机构的作用并不明显。从2002年全国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比例最高,为51.27%;引进资金比例次之,占27.69%,其中外资比例为10.73%;金融机构贷款比例居第三位,占13.05%;国家及有关部门扶持资金和其他资金占8%。

  分地区看,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内部构成中,差异较大的是自有资金和外资比例,而金融机构贷款比例差异并不明显。在自有资金的比例上三大地区差距明显,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高近15个百分点,说明东部地区中小企业的盈利水平相对较高,自我累计能力较强。

  (三)获得长期融资更为困难,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而不是资金少

  近年来,全国金融机构存贷差连年增加,到2005年末其余额已达9.2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由此可见,金融机构的资金是比较宽裕的。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4年《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总报告》显示:2000-2004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呈现七大特点:一是对中小企业融资总额虽有较多增加,但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和新增票据融资所占比重均有所下降。二是抵押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中型企业主要采取担保、抵押方式,票据质押贷款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型企业主要以质押方式为主;金融机构一般不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三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一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四是中小企业的总融资成本一般高出法定贷款利率的40%以上。五是中小企业效益对其融资可得性起决定性作用。六是一年内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一般不能从银行贷款。七是中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

  根据国民核算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资料,中国目前所有企业拥有的不动产达88567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小企业41087亿;农户42092亿。所有企业拥有的存货达51394亿:其中中小企业30326亿、农户1024亿;所有企业拥有的应收账款55519亿,其中中小企业3276亿。由于现行法律的限制,存货、应收账款和农业资产等动产不能用于担保,有16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闲置,如果按照50%的贷款折扣率计算,这些资产原本可以担保生成约8万亿元的贷款,相当于我国金融机构三年的新增贷款额。

  由于金融机构是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集中体现在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难。银行可提供的信贷资金总量与企业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信用总量存在巨大的差额。截至2005年第一季度末,全国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本外币贷款185461.32亿元,而民营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却只有2168.99亿元,占比仅为1.17%。

  (四)我国银企对中小企业融资,银行普遍存在“惜贷”、“慎贷”甚至“恐贷”现象

  向银行贷款是我国主要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在我国,基于维护银行信贷安全所产生的所谓“银企关系”或“信贷关系”问题一直不被重视。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银行开始普遍重视信贷资产的安全问题,银行开始收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对中小企业融资,银行普遍存在“惜贷”、“慎贷”甚至“恐贷”现象。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始抱怨银行的信贷条件过于苛刻,无法使它们获得所需要的贷款。1998年我国企业信贷曾出现过一段时间的负增长,其中,中小企业信贷受影响最大。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有一个调查称,约77%的企业反映资金紧张,而且企业规模越小,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越困难,“金融缺口”已经成为许多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障碍。

  目前向金融机构借款仍然是主要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但是不顺畅的银企关系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目标难以实现,其传导机制可表示为:银行实行信贷配给→企业信贷融资渠道不畅→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加大企业融资成本→制约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加大信贷配给……,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我国银企关系的现状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一)中小企业自身的安定性较差以及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加大

  首先,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除少量高科技创业企业外,大部分研发投入少、技术水平落后,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抗市场波动的能力也相应比较低,因此经营风险比较大。据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估计,有近23.7%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两年内消失,有近52.7%的中小企业在四年内退出市场。由此推断,中国中小企业的倒闭和歇业率应该不会低于美国。中小企业高比率的倒闭风险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特别是在我国贷款利率存在管制的状态下,银行面临的风险在利率上得不到完全补偿。加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这也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和代价,对其还款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中小企业借贷行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造成信贷市场一定程度失灵。不利选择是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不利选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问题比大企业严重得多,其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与国外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发达国家的情况要严重得多,表现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经过审计的合格财务报表,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银行业无从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有的即使提供了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银行通常也会怀疑会计师事务所的可靠性。这导致了金融机构不得不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甚至忽视了成长性良好的中小企业的合理贷款需求,出现了所谓的“柠檬市场”。

  最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佳也加剧了融资困难。企业信用是企业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度,它是企业的基础素质、财务状况、资产质量、经营状况、社会信誉、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对融资信用的足够重视,频频出现恶意拖欠贷款的现象,从而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银行体系不健全和金融服务单一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变得更为困难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是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几家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组成,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占有垄断和主导地位。

  首先,从宏观上讲,中国企业融资结构具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率过高,风险不断向银行体系集中;二是大型全国性商业银行居于相对垄断地位,中小商业银行实力较弱、融资能力有限。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结构使得中小企业在外部融资时更侧重于向金融机构借贷,而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本;但商业银行在贷款规模上的偏好,即大银行优先向大企业提供贷款,这又决定了贷款融资难以有效地满足中小企业的高风险以及长期性的资金需求。

  其次,由于大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高度垄断、中小银行还没有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以及国家长期不重视中小银行的发展等原因,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并没有很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优势就来自于双方所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在合作性中小金融机构中,为了大家共同利益,中小企业之间会形成自我监督,而这往往比金融机构的监督更加有效。

  第三,银企之间缺乏长期合作的关系。在我国,基于维护银行信贷安全所产生的所谓“银企关系”或“信贷关系”问题一直不被重视。仅仅在最近几年,我国的银行才开始重视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关系,而且我国的主办银行制度还是由金融管理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开始推行的。我国的主办银行制度实行以来,各银行纷纷争取大企业为基本客户,而不重视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无从了解银行信贷政策的偏好。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缺乏建立长期关系的相互承诺。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银行开始普遍重视信贷资产的安全问题,银行开始收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对中小企业融资,银行普遍存在惜贷现象,这和银行长期不重视银企关系的培养、缺乏甄别中小企业质量的能力、缺乏保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技术方法等有着紧密联系。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漠视中小企业市场价值的同时,一直强调中小企业存在财务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规模较小、存续期限短、企业信用差、担保机制不健全等诸多不利于银行服务的问题。
(三)宏观金融环境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融资缺乏制度支持和扶持

  1.缺乏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法律体系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需要,制定了许多涉及中小企业的专项法规,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体系不健全。在法律层次上,我国只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且尚未出台有关的实施措施和办法。二是我国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还存在政出多门、条款相互矛盾的问题。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不健全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

  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对中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不能满足抵押要求和第三方担保要求是不能获得银行贷款的最常见原因。由于企业担保是造成国有和私营企业预算软约束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央银行不鼓励企业担保和企业对企业担保,因此提供抵押已经是几乎所有公司获得贷款的唯一方式。但是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为贷款提供足够的抵押。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开展省级或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这对便利中小企业的融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质量不高。二是担保体系不健全。三是具体运作管理方式缺陷。担保公司对申请担保企业的审查苛刻,许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同样无法获得担保公司的担保。

  3.我国信用体系的缺失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

  一个运作良好的信用体系能使贷款人有效评估借款人的风险,激励借款人按期还款,并能有效促进金融同业间的良性竞争。对中小企业而言,信用体系使它们有可能积累声誉资本,以较少的担保物取得贷款。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有征信体系的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比没有征信体系的国家低22%,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要高出12%。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信用立法还很不完备;二是信用数据的开放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各相关部门建立的信用数据档案系统相互封闭,造成信用数据的部门、行业和区域分割和相互壁垒。

  4.制度障碍以及转轨时期的制度创新不够

  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5月21日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报告》认为,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既有政策原因,也有法律原因;既有银行治理及业务拓展方面的原因,也有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和交易习惯方面的原因;既有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也有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原因。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制度障碍以及转轨时期的制度创新。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但是目前直接融资渠道仍然偏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除A股市场因多种原因所致发展艰难外,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需的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其中,中小企业融资的体制性障碍更为突出。在现行企业债券行政审批制下,近几年中小企业发债几乎为零,直接受到歧视性对待。在股票市场上,一批遵纪守法、经营状况良好并为社会发展所需、但资本金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直接被排除在股票融资市场门外。

  由此可见,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表面上看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深层原因则是制度障碍。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和国内外经济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得到一定程度解决的同时也将出现新情况、新特点。因此,需要系统化的对策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治标更要治本。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