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驶入“为中国制造”年代

培训讲师谈管理:驶入“为中国制造”年代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难以持续的“中国制造”的增长模式

过去三十年以来,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标签可在不同的制造业产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玩具、服装和制鞋等传统消费品行业。这一直是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截至2011年底,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制造业占中国GDP的32%以上;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占比高达10.6%,高于美国的8.2%。支持这些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是,来自中国农村地区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和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的专业化产业集群。

但是经历了30年飞速发展后,“中国制造”的增长模式未来将变得难以持续。随着制造型企业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劳动力供给不稳定的双重打击,近几年来低端制造业逐渐开始向低收入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转移。国际知名品牌如耐克、寇兹和无印良品纷纷宣布缩减中国占他们在全球的生产份额。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为中国制造”逐渐成为新的增长模式。中国家庭不仅消费更多更好的食品、名牌服装、豪华汽车和其他高端消费品,而且在服务类消费方面的开支也将加大,比如电子通讯、旅游观光、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和保险服务。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4%,均超过同期7.8%的GDP实际增速。

告别“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这一模式难以持续下去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首先,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人口结构正在持续发生改变。随着经济发展,工人对工资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由于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劳动力供应紧张,雇主提高工资无可避免。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城镇劳动力需求持续上升,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自 2001 年以来,对劳动力的需求分别增加了 13 倍和 7 倍以上。劳动力需求强劲结合供给增速下降,对劳动力的竞争越发激烈,使得工人的相对议价能力不断增强,收入得以增加。

其次,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轻社会对收入不均的不满,政府有意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从2010年起,中国政府连续3年上调城镇最低工资标准。截止2012上半年,中国共有16个省市继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9.7%。

第三,2008-2010年宽松的货币环境推高物价和生活成本,继而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是大幅增加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在 2008-2010年间,M2增速明显快于名义 GDP,新增人民币贷款也飙升至破纪录的高位。货币增速远远超出实体经济所需,从而推高房价及基本通胀率(见图1和图2)。城镇生活成本的上升也使得农民工越来越不愿返还工厂,加剧了本已紧张的劳动力供给。

驶入为中国制造年代1

图1

图2

图2

 

此外,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的很多制造型企业纷纷表示,每年平均有 30%左右的工人在农历新年后选择留在家乡务工、务农或者从商而不重返工厂工作,而这时企业已经接受了订单,雇主不仅需要提高工资以吸引足够多的劳动力,还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培训新员工。早在 2003 年,中国珠三角地区首次出现了“用工荒”的报道。城镇劳动力(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供求比例近年来持续下降(见图3)。这促使一些制造型企业过去迁移至中国内陆地区,最近甚至移往其他国家。

图3

 

总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供给的不稳定性,使得中国正在加快告别“中国制造”。

转向消费的必然性

“为中国制造”主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消费品将不再是“中国制造”。中国相对于其他低收入国家还拥有许多其他优势,包括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完整的产业链和更大的本土市场。消费对经济贡献的增加肯定不会是完全进口的,因为一些之前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现在越来越注重国内市场,并且几乎所有的服务业都是国内提供的。这就意味着“为中国制造”所需要的商品供给将非常充沛。

而从需求角度来说,未来中国的消费需求将极为旺盛。首先工资上涨支持中国消费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导致更有利于劳动者的收入再分配。这将促进消费,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更高。尽管最近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是事实上消费增速保持的相对较好,并且比投资和出口更加稳定。

同时还在深化的城镇化也将促进消费。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都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以上。中国城镇化率每年以 0.8%-1.0%的速度上升, 2011 年底时达到了 51% ,但仍然大大低于国际标准。一些改革措施,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与速度。

再次,中等收入家庭的数量不断上升,导致消费升级。随着收入的增加,中国家庭不仅消费更多更好的食品、名牌服装、豪华汽车和其他高端消费品,而且在服务类消费方面的开支也会加大,比如电子通讯、旅游观光、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和保险服务。

另外,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实施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消费。如计划将在2015年前,为低收入人群建成3500万套保障房。如果目前居住在集体宿舍里的人们搬入这些保障房,将极大的释放消费需求。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向股东支付更多的股息。中国欠发达的消费信贷系统阻碍了消费增长,发展消费信贷可能意味着极大程度上刺激消费。

诸多产业将受益

迎合这种“为中国制造”的新增长模式,向消费倾斜,注重商品消费升级和服务消费增长,上述的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投资潜力。

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各大奢侈品牌的主要客户群。公司数据显示9个国际知名奢侈品牌在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平均占其全球总销售额的20%。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继续增长,这个数字很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农产品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中国居民饮食结构正在升级,吃粮食少了,吃肉多了。牲畜对粮食的消耗远远大于人类,6斤粮食生产1斤猪肉,1斤牛肉则需要消耗13斤粮食或饲料。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对于粮食的间接消耗明显增大。中国人现在不仅要吃得饱,还消费更多高质量的食品饮料以提高生活水平。例如,中国三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的出厂价自21世纪初以来都已翻倍有余。

在中国整体消费中,服务性消费只占一小部分,仅为总消费的六分之一左右,而这一比例在美国则超过三分之二。由于中国社会保障欠缺,人口老龄化到来和家庭财产快速增长,保险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保费收入目前世界排名第6位,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保险市场。中国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比近年来逐步攀升,但是同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美国人均收入(购买力评价调整后)在1974年达到中国2010年的水平,此后20年期间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直至2011年的16.1%。

作者为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区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