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中国企业要少“谈情”

培训讲师谈管理:中国企业要少“谈情”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先谈感情,再做领导》(下称:《感情》)一文,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被人爱更好,还是让人惧怕更好?这几位老外作者,很可能不知道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这番话,提出了自己对于一流领导者的看法。他认为,一流的领导者,可以做到让人不知道他的存在,也很少发表意见,当事情做成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我们自己干成的。而差一点的领导就需要人们亲近并赞美他,更差的领导者希望让人感到畏惧。


  中国历来就有道家、儒家和法家等不同的领导哲学。道家的领导哲学提倡无为而治,强调发挥人们天性中自然的力量把事情搞定;儒家提倡德治与仁政,强调修身和教化的力量;法家则强调法治,重视规矩和惩罚。显而易见,这三种不同的领导哲学,都隐含着对人性的不同的解读。那么在当今中国,各级领导者到底习惯使用哪一种领导哲学和方式,到底哪一种领导方式更管用更有效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在《感情》一文中,作者显然非常强调“亲和力”,主张关系搞好了,信任建立了,一切就都有基础了。他们还引用研究数据,说明一个极不受人喜欢的主管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概率极低。因此他们主张,要“发挥影响力和领导能力,首先需要从亲和力开始。亲和力是影响力的管道:它能建立信任感,促使人们沟通并吸收彼此的观点。重视亲和力能帮助你迅速与身边的人建立联系,让人们感觉你愿意倾听、善解人意并且值得信任。”


  尽管作者并没有给出“亲和力”的定义,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讲的“亲和力”指的是愿意倾听、善解人意、值得信任、态度友好、对人温和、真诚亲切等等。而且作者主张“先谈感情,再谈领导”。


  这种主张最容易被中国领导者接受了,因为这非常符合中国的文化和实际,容易使中国人产生共鸣。中国文化中弥漫着很多“情”和“义”的东西,我们非常相信“感情留人”,
不少领导者也相信“哥们义气”是激励和凝聚员工的有效方式。


  这种“情和义”的领导哲学也许是我们中国人的特色,它并不只存在于我们的价值观中,还存在于我们的行为当中。合益集团(Hay
Group)在中国过去十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中国各级领导者具有非常高的“亲和力”的价值观和领导行为。“爱兵如子”和“和为贵”渗透在我们的思想、血液和行动中。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讲“情、义、和谐”是免不了的,但如果像《感情》一文的作者非要强调“先谈感情,再谈领导”的导向,就很有可能把各级领导的注意力首先引到“培养感情”、“讨人喜欢”方面,而不是首先琢磨要把组织带到哪里去,怎样培养组织的独特竞争优势并使组织获得成功。


  一个领导者首先想的是如何“建立人缘”、“讨人喜欢”,也许我们就不会看到乔布斯这样伟大的领导人了。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乔布斯会“先谈感情,再谈领导”。很少有人会说乔布斯是“讨人喜欢、先谈感情”的领导。乔布斯首先关注的是愿景,是世界怎样因为苹果而不同,怎样创造出伟大的产品,长远并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他领导苹果做到了,乔布斯所领导的苹果根本上颠覆了电影、音乐、电脑和通信等行业,极大丰富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合益集团的研究发现,乔布斯身上这种“愿景型”的领导行为,恰恰是中国多数领导者所缺乏的。具有卓越的“愿景型”领导能力的领导者,总是能“看到”大到一个组织、一个团队、小到一个项目、一件事情的一个更美好的境界,一个更令人向往的境界,然后把这个境界活灵活现、生动具体演绎出来,并且引起共鸣,打动人心!一个领导者如果自己不能“看到”,并且帮助他人“看到”一个更好的境界,那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领导者。


  这种“愿景型”的领导行为,既要求领导者具有对未来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又要求领导者能够洞察人心,明确清晰地阐述未来的境界,并引起共鸣,激发热情。看得到、讲得出、说得好!同时,围绕着愿景,不断给人以正反两方面的反馈,而不是要么一味棒杀、要么一味捧杀,以带领队伍向愿景飞奔!


  总而言之,在当今中国,光做一个道家式、清静无为的甩手掌柜不行;只做一个强调德治、仁政、修身和教化的儒家式的领导者也不行;仅仅强调严刑峻法只做一个法家式的领导者可能就更不行了。一流的领导者,也许是融合了道、儒、法诸子百家的领导理念和行为的领导者,他们能够因需而变、融汇贯通、信手拈来。当然这是一个令人向往但又难以实现的境界了。


  陈玮是合益集团(Hay Group)全球副总裁。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