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互联网+”更需要工匠精神

培训讲师谈管理:“互联网+”更需要工匠精神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阳春三月,浙江奉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同事看到一家“红帮”服装店,同行友人感慨,中国太缺这样精工细作的商业工匠了!如今几近绝迹的“红帮”裁缝师傅发轫于清末民初,他们为外国人(当时俗称“红毛”)裁制服装,手艺颇为精湛,“红帮”由此得名,这也是宁波地区服装制造业发达的历史原因。

对于工匠和工匠精神,不同时代有不同解读。百年老店同仁堂恪守的古训广为人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制药的兢心严细,与裁缝的精工细作,可谓一脉相通。不过,在一个遍地商机的新兴经济体,企业家无须费尽心思就能赚钱,工匠精神容易一时被冷落,在那些追新求异者看来,工匠精神未免刻板。好在随着苹果等新一代高附加值产品流行,工匠精神获得了新的诠释,其核心是因热爱而专注,为极致而精细,以雕琢求完美。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在商业思想和管理实践双方面均具有巨大价值。

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曾有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在全球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以瑞士制表业为代表,工匠精神已成为其品牌价值的关键支撑。中国企业界一度远离工匠精神,好企业也不过是靠灵活多变和以快取胜。但随着经济放缓和竞争加剧,务求精深的工匠精神,开始在一些行业重获生机,先知先觉者主动在产品设计与制造上追求极致,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好苗头。

因此,相对于新一轮创新和创业浪潮,我们更关注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商业探索者。他们坚守的行业不一定新潮,他们的深耕细作则令人瞩目。比如中国工商银行最近发布的新产品,就是基于传统金融业务延展出来的互联网金融新业务,不花哨,但扎实。这样步步为营的创新,适合许多一度自以为被互联网抛弃的传统公司或传统业务,它们惟一需要增强的,就是继续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给传统商业插上技术翅膀,这也是我们主推的“发现前瞻者”专题的核心思想。

在多变的商业世界,执着于工匠精神的传承有多难?美克美家董事长冯东明的经历可作为参考。他十几年的商业历程,看起来不过是从室内设计转向家具制造、出口代工和零售,然后延展至精细化工,最后又重回居室文化。在不断变化的背后,始终不变的是冯东明对“美”的执着,对商业的精益求精。

管理的一个本质,就是在效率上精益求精。好的管理者,通常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商业思想家和管理行动派。本期“聚光灯”系列文章,正是从管理角度阐述了工匠精神可以怎样推陈出新。比如激励销售团队的创新之处,就是将并不新鲜的佣金机制,提升到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高度,由此创造诸多新的激励方法。把一个作用减弱的管理机制,打造为更完善的管理利器,这正是管理的工匠精神。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编辑部

官方中文网:hbrchina.org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