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尼汀·诺里亚:让所有人受益于商业教育

培训讲师谈管理:尼汀·诺里亚:让所有人受益于商业教育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尼汀·诺里亚(Nitin Nohria)是在万众期待中就任哈佛商学院院长的。彼时的美国经济还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曾经风光骄傲的华尔街精英名誉扫地,甚至整个商业世界都失信于民。作为培养出最多华尔街精英、代表整个美国商业大脑与灵魂的机构,哈佛商学院备受指责和压力。而对诺里亚的任命,被认为是哈佛大学对这一切的回应。

诺里亚身上带着迥异于所有前任院长的印记:作为印度裔美国人,他是哈佛商学院第一位出生在美国之外的院长;此外,他不像前任那样大都有经济学或财务背景,而是一名领导力教授,且历来强调商业伦理在商学院教育中的重要性。总而言之,这位院长承载着哈佛商学院重振声誉、保持辉煌的使命。5年过去,2015年初,诺里亚在上海对《哈佛商业评论》梳理了他所有的挑战、对策与愿景。

言辞之间,诺里亚显然不愿意也不认为,哈佛商学院会将其在20世纪持续百年的领先地位拱手相让。他说无论他个人或者整个哈佛商学院、甚至整个哈佛大学,都会以创业者的姿态去面对21世纪所有的变化与挑战。而且,面对今日之世界,他建议人人都要具备创业者精神。

21世纪的哈佛商学院

HBR中文版:上任院长5年来,你都做了哪些事?

诺里亚:我于2010年履新,恰逢哈佛商学院步入它的第二个世纪,所以我的工作就是要明确它在21世纪的定位。

HBR中文版:重新定位哈佛商学院吗?

诺里亚:哦,不能算是重新定位,因为哈佛商学院依然非常强大。我们要做的只是继续保持它在新世纪的领先地位。据此我们明确了五个重点:

首先是教学项目的创新。哈佛商学院因“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而闻名,我们考虑如何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价值。因此我们设计了“实地教学法”(field method),就是把学生送去商业世界的第一线。比如2015年1月,2014届的MBA学生被派去全球各地的“实地”,亲身体会全球化是如何展开的。每个学生回到校园后都被要求做一个“实地项目”,他们必须发布一个新项目,不能停留在商业计划书的层面,而是要真正创建可供顾客体验的项目,在12周内完成。

第二是对交叉学科的探索。哈佛商学院一直通过《哈佛商业评论》生产管理理念,输送给全世界,塑造人们对商业的理解。在21世纪我们还会坚持这么做下去。不同的是,我们确信未来很多理念会来自交叉学科。比如环境安全、医保等这些非常复杂的难题,都不是单独学科能够解决的,所以《哈佛商业评论》未来的价值就是要突破不同学科的界限,为全人类的复杂难题寻找解决方案。

第三是全球化,目前哈佛商学院已经在全球设立了8个研究中心,包括我们脚下的哈佛中心上海。虽然从空间来看,我们大部分精力仍然投注在波士顿校园,但是通过全球各地的研究中心,我们将为更多人提供来自哈佛的上乘教育。现在,哈佛每年新发布的案例中有60%都是全球企业的案例,而且这个比例每年都在增长,要知道我1988年加入哈佛商学院的时候,全球企业的案例不到5%。正是设在全球的这些研究中心让我们得以生产这么多的全球企业案例。

我们的第四个目标是让哈佛商学院更具包容性。2013年,哈佛商学院举行了招收女性MBA学员的50周年庆典。第一位就读哈佛商学院的女性已过百岁,而哈佛商学院开始招收女性学员是它历史已过半的时候。但是去年,入读哈佛商学院的女性已经达到40%。

除了性别,我们希望在所有你能想到的方面都具有包容性,不论什么财务状况、什么国籍、什么背景,只要具备就读于哈佛商学院的资格,我们都要尽一切可能让他们在哈佛商学院完成学业。

最后一个目标是要整合“哈佛系”。从传统来看,哈佛大学的每个学院相互独立,在各自领域都做到顶尖,但每个学院通常只谈论自己,很少考虑与哈佛其他学院的关系。但是现任哈佛校长非常强调“一个哈佛”,以及“一个哈佛的力量”,因此我们都在学习与其他学院合作。每个学院都有其特征和长项,哈佛商学院的特质就是它的企业家精神与创造性。现在有很多科学家、医生、律师都渴望去创业,哈佛商学院非常乐意提供我们在创业方面的知识和资源,帮助哈佛其他学院的学生实现梦想。所以我们专门设立了“哈佛创新实验室”(Harvard Innovation Lab),这是哈佛大学唯一一处面向全校所有人敞开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好主意带到这里来,看看它如何能变成一个创业项目。

简要来说,这就是哈佛商学院在21世纪的五项工作重点。

HBR中文版:在2010年刚就任院长的时候,你说过哈佛商学院面临的两大核心挑战,一个是新兴市场的崛起,一个在线教育的兴起。5年过去,你的挑战仍然是这两项,还是有新挑战出现?

诺里亚:我认为这仍然是当前全球的两大现实。如果你放眼全球寻找机会,新兴市场的增长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故事,我不认为新兴市场的增长会大幅放缓。到21世纪末,全球人口会达到90亿,其中70亿生活在新兴市场,他们一定会推动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所以21世纪注定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新兴市场会是备受瞩目的亮点。

而数字化革命也才刚刚开始,比如,阿里巴巴等等来自新兴市场的企业已经打败美国公司,成为这个领域最大的玩家。迈克尔·波特不久前发表了关于智能产品与物联网的长文,我觉得他文中描述的状况和提出的问题才刚刚开始。此外,我们认为未来25年在生命科学领域会有革命性的突破,这也是为什么哈佛商学院和哈佛大学会投入很多精力在这个领域。

商业领袖的三种类型:创业者、管理者、领导者

商业领袖的三种类型:创业者、管理者、领导者

哈佛商学院从未试图本土化

HBR中文版:在中国我也听到一些抱怨,说哈佛商学院像其他大型跨国公司一样,相当官僚而且行动缓慢,你怎么回应?

诺里亚:我认为哈佛商学院在过去5年里的变化比过去好几十年的变化还要大。那些说哈佛商学院行动迟缓的人大概并不知道,差不多所有商业教育领域的全新做法都始自哈佛商学院。我们创造了案例教学法,我们创造了高层管理教育,其他商学院纷纷效仿,我们创造了哈佛商业出版体系,哈佛商学院生产的案例被全世界所有商学院使用,等等。哈佛商学院在它百年历史上一直充满活力、不断演进,近5年来它就更加积极而活跃了。所以,对哈佛商学院迟缓官僚的印象肯定是错的。

另一个对哈佛商学院的错误印象是说我们缺乏创业者精神,但是数据表明,哈佛商学院非常具有创业精神:50%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在毕业后的20年里创办过自己的企业,只不过他们并不是都在硅谷,不都是科技企业而已,而是身处各行各业。

最近《福布斯》以及另外一些机构做排名,哪家商学院产生了最多的创业者?哈佛商学院在几个排名里都名列前两位。还有我刚才提及的哈佛创新实验室,也是哈佛大学大力投资创业精神的例证。

我想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哈佛商学院培养了太多成功的大公司CEO,所以人们容易误会哈佛商学院并不擅长培养创业者,但如果看数据,事实是,哈佛商学院既为大公司培养了许多杰出的CEO,也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创业者。

另外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群体是正在崛起的社会性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s),他们在各地创办了各种充满活力的社会性企业。哈佛商学院在这个领域也拥有领先优势,因为“社会性企业”(social enterprise)这个领域本身就是哈佛商学院在20年前创造的。我前面提到的哈佛大学在交叉学科的探索,这就是一个例子,早在20多年前我们就开始了这些研究。

所以你看,哈佛商学院一直在做很多领先的事。

HBR中文版:你刚才提到了哈佛商学院对新兴市场的重视,那么你如何看待哈佛商学院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者?

诺里亚: 你是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的商学院吗?我的感觉是,中国市场对于商业管理教育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不论哈佛商学院或其他任何一家商学院都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全部需求。从某种程度说,我们很高兴看到本土商学院崛起填补当地需求。

但是,中国的企业高管一定会在某个时刻需要全球化的商业管理教育,真正跻身全球商业高管精英当中。但至少目前,想要与来自印度、巴西、欧洲、拉丁美洲等等的全球杰出企业高管一起学习讨论,在清华、北大的课堂里还是很难实现的。这就是哈佛商学院课堂的优势。

所以,其实哈佛商学院从未试图本土化,我们在做的是帮助本土商学院成长。比如我们跟清华、北大之间的合作都是教给他们案例教学的方法,指导他们的案例写作等等。本质上,哈佛商学院在做的并不是一门生意,我们不和其他生意竞争,我们的目标是让全球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受益于商业管理教育。

HBR中文版:那么哈佛中心上海的作用是什么?

诺里亚:首先,我们期待哈佛中心上海每年能生产更多的中国企业案例。在2012-2014年期间,哈佛商学院共撰写了80多个中国公司的案例,这其中有国有企业的,也有私营企业的,单是阿里巴巴就已经有了三个案例。当然我们还需要更多,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

第二,哈佛中心上海要支持哈佛教授和学生在中国的实地研究,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实地教学法”,帮助教授和学生选择、联系和安排他们要考察的中国企业。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也要帮助哈佛大学其他学院在中国进行很多长期项目的研究,比如中国的金融体制、环境问题等等。所以,哈佛中心上海其实是哈佛大学和中国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哈佛大学驻中国的大使。

在线教育更像零售业

HBR中文版:刚才谈了哈佛商学院如何面对全球化与新兴市场的崛起。让我们再来谈谈数字化的影响,请问传统教育在数字化时代会是怎样的生存状况?

诺里亚: 我觉得在线教育有点像零售业。想想看,在线零售的崛起并没有完全替代人们在实体店消费时许多非常个人化的体验。传统教育相当于实体店的质量和体验。让传统商学院无可替代的,不仅在于它提供的知识、技巧和工具,还有长达终生的深厚的同窗之谊,它为你提供某种身份认同,让你探索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我不相信这些事情都会移到线上。

HBR中文版:所以实体教室会永远存在?

诺里亚:我相信实体教室仍然会是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它必须变得非常特别。如果教室只提供标准化课程,学生们就会都去线上学习了,但如果你提供非常互动性、启发性的内容,就像哈佛商学院的课堂,教授在学生之间引导对话,学生们在对话和互相启发中不仅学到知识,还培养出卓越的判断力,并且能获得持续终生的友谊,课堂就依然极具吸引力。

HBR中文版:所以MOOCs的用户其实不是哈佛商学院的客户?

诺里亚:对。

HBR中文版:目前对MOOCs的商业模式以及持续发展有很多争论,你怎么看?

诺里亚:我觉得对MOOCs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就像我刚才说的,它更像零售业,人们对亚马逊有需求,但同时会去耐克精品店、苹果体验店一样。你可以在网上买到任何一款苹果产品,但是在苹果的纽约店和波士顿店始终排着长队。用户在苹果店里试用各种产品,听非常熟悉产品的店员给你详细介绍,这些是线上没有的体验。我相信MOOCs可以提供质量相当不错的教育产品,同时也有很多人没钱没时间,没有能力投资于更互动的教育体验,他们会受益于MOOCs。但市场上同时还存在另一种需求,对更互动、更亲密的教育形式的需求。所以实体教室和在线教育不是非此即彼,而会同时并存。

21世纪,人人都需要创业精神

HBR中文版:你一直研究领导力,在你的著作《他们的时代——21世纪最伟大的商业领袖》(In Their Times – The Greatest Business Leaders of the TwentiethCentury)中,你创造了“情境智慧”(contextu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总结出20世纪最杰出的商业领袖都具备“情境智慧”的领导力。那么,21世纪的领导者需要具备哪些特质,跟上一辈商业领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诺里亚:其实我不相信卓越领导者拥有一系列“特质”(traits),而更愿意说他们具备一系列“能力”(capabilities)。因为“特质”是生而有之,而“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习得这种“情境领导力”、获得全球视野,对21世纪的商业领袖来说仍然是极其必要的能力。我上面提到的“实地教学法”的全部目的,就是让学生培养“情境领导力”。学生们坐在美国的课堂里想象中国市场可能对某个产品、某种服务感兴趣,但是当他们来到中国,实地测试这个产品或服务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等情境差异,需要重新思考这个产品和服务,需要做出基于中国市场的应对和调整。我在书里总结了导致情境差异的6个要素(政府干预、全球事务、民主环境、社会规范、技术和劳动力——作者注),不同市场有不同差异,商业领袖们需要跨越这6个要素的局限做出正确的商业决定。

除了情境领导力,我特别想强调的是,21世纪非常重要的是,人人都需要具备创业者精神(entrepreneurship)。这不是说人人都要去创办自己的企业,而是说即便身居大公司你也需要以创业者的精神去做事。即便哈佛商学院,一旦我们丧失了创业者精神,也必将落后。所有牢固的百年大公司都需要以创业者的精神面对竞争。

HBR中文版:可是哈佛商学院的口号仍然是培养“领导者”(leaders),而不是培养“创业者”(entrepreneurs)。在《他们的时代》中,你区分了领导者、创业者、管理者(managers)三者的不同。

诺里亚:是的,我在书中区分了三者的差异:创业者是改变行业规则、创造全新事物的人;管理者是把企业从小做大,实现规模性增长的人;领导者是在企业遇到危机时将企业带向新生的人。我主要是从领导力的类型来区分三者,但是对一个领导者来说,这三种能力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他更多体现或具备其中某种或全部这些能力。

HBR中文版:全球化和技术升级让21世纪的商业世界瞬息万变,我想知道,对商业领袖而言,相比20世纪的商业管理,哪些需要改变,哪些不会改变?

诺里亚:持续变化的是商业模式。Facebook刚创办的时候,没人认为它能赚钱,但是它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每天都有新的商业模式出现,商业领袖要永远对商业模式保持警觉,新出现的商业模式随时可能威胁公司现有的生存。对哈佛商学院也同样如此,如果不紧密关注数字化在教育领域催生的新商业模式,我们也会有危险。

而永远不变的,还是对人的管理。不管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任何技术革命,你始终需要激励人、鼓舞人,用更好的方式让人们彼此协作,尤其当公司具备相当规模之后,更要靠这些确保公司持续地良性发展。

无论你今天在做什么、做得多好,每个领导者都需要每天问自己:我明天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如果只是重复昨天做的事,明天你可能就落后了。这本质上都取决于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他对人、对公司的管理能力。所以不论商业模式怎样变,不论公司规模大小、发展阶段,领导力都是最核心的不变的东西。(李剑/编辑)

程明霞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副主编。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