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在德国,用“你”还是“您”来称呼对方大有深意

培训讲师谈管理:在德国,用“你”还是“您”来称呼对方大有深意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在商务世界中,没有什么比以被人认为失礼或者不恰当的方式称呼你的老板、客户或者谈判对手更糟糕的错误了。虽然所有国家都有其语言礼节,可是,在德国,使用正确的用辞却是个令人畏缩的任务。众所周知,在德国,一个人的头衔会在其名片上印上好几行——你的德国同事虽然在费城被称为克劳斯(Klaus),可在法兰克福,他则会被称为穆勒伯爵博士教授先生(Herr Professor Doktor Graf Mueller)。更糟糕的是,德语还对美国人的简单称呼“你”(you)有两种表达形式的几种语言之一:非正式的“你”(du)和正式的“您”(Sie)。在德国,人们对他人称谓的恰当形式这一复杂问题还不止于此,这些称谓还涉及到历史、社交和情感唤起等问题。

18世纪,这个国家在欧洲的影响处于鼎盛时期。其时的普鲁士国王、臭名昭著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是个极其隐秘的人。据说,在他的夏日宫殿度过几个月时光的客人可能并不知道他还有个妻子。这是个反讽的故事,因为他在建设宫殿时故意把为客人准备的空间留得很小。他并不热心于和人类交往,相反,他总是让自己的爱犬环绕左右。事实上,他以正式称谓“您”来称呼他的狗。有证据表明,腓特烈大帝使用这个代词纯粹是为了表明他对狗的深厚感情,更有甚者,他坚持自己死后要与自己的爱犬合葬在一起。

理论上的 先生

简单来说,非正式称谓“你”只用于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之间。此外,也用于祈祷时称呼上帝和其他圣人。很显然,这个称谓也用于动物。正式称谓“您”则用在所有其他场合,以示礼貌、尊敬和疏远。从其他得到普遍应用的规则来看,从正式称谓向非正式代词的快乐转变,“你”可被用来向交谈对象表明已承认双方确立了亲密和信任关系。对更为传统的年长德国人来说,这个成功转变甚至值得用“为兄弟之情干杯”来庆祝。这两种称谓也可以在谈话的中途交叉——谈话中继续使用“您”,但转为称呼对方的名字。一旦德国人同意使用“你”,那么,再转换为使用“您”就意味着他们之间关系的终结。

此外,根据环境的不同,礼节的应用也不同。因此,在柏林高尚区的高端商店中,人们必须以“您”相称,而在街角小店中,即便是最受尊敬的博士先生也不一定能得到同样的礼遇。这种差别同样也扩展到了德国的两大政党。社会民主党党员(Social Democrats)很少,甚至从不以“您”彼此相称,同时,在执政党基督教民主党联盟(Christian Democrats)的党员以及联盟伙伴之间,非正式称谓也是常规做法。

在使用中弄清“你”和“您”之间的区别,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因为过去数年来,规则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用称谓的重要性可以追溯到德国文化和历史的不同时点。这些称谓频频成为用来表达政治主张和宗教主张的工具。举例来说,早在16世纪初,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就在其作品中不敬地以“你”称谓教皇。这个信息隐含着对教皇的批判,同时也宣示了人和教会之间的平等关系。后来,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其出版于1784年的著作《阴谋与爱情》(Intrigue and Love)中,秘书伍尔牧(Wurm)则用“您”来称呼一对工人阶级夫妇——这是称呼“社会底层”人士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起初,读者对这种正式称谓感到不解,但他们随后了解到了这对夫妇的女儿与宰相的儿子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传达出了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的关系。因此,就尊敬而言,只是选取这两个代词中的某一个,就带有错综复杂而且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味。

在最近的历史中,1968年见证了德国社会的重构。当时,现被称为“68一代”(Generation of '68)的德国青年学生冲上街头,抗议德国的保守主义,从而引发了持久的变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抗议越战战争的学生运动,使主张环境保护进步的“绿党”(Green Party)应运而生,并开启了女权运动的浪潮。但是,就当时的环境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彻底改革了德国的语言学。在那之前,即便在家庭成员之间,人们也一直在以“您”相称。当然,学生们也用正式称谓“您”彼此相称。改革的转折点是,那场学生运动的参与者有意开始以“你”彼此相称,以表明群体的团结和平等——此举是对同时由工人政党发起的运动的模仿。与此同时,部分因为德国的分裂,称谓转向“你”也表明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之间的平等——这是很容易通过语言强制推行的一个社会主义原则。

今天的状况如何呢?向自由现代性(liberal modernity)的转变,与严格的等级制度传统规则——要求社交礼节和彬彬有礼的规则——之间一直在进行持续不断的斗争。因此,一个模糊不清的主观系统就此形成。通常而言,德国人根据两个主要标准来确定应该使用哪个代词:他们对他人了解程度如何,以及这个人与自己是否同属一个社会群体。只需对当今德国这些规则进行快速检验即可明了,它们已经不那么复杂了,而且也比过去数十年更自由了。

电话会议上的 先生

德国的学术环境清楚界定了“您”和“你”的使用规则,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遵从这些规定。不妨看看德国教室里的动态。当与教师和教授说话时,学生要使用正式的称谓,之后加上“Frau”(夫人)或“Herr”(先生)和姓氏。在学生上学的最初十年,教师使用“你”称呼学生。然而,从第十一年级的中学开始,教师普遍开始用“您”称呼学生,同时继续使用学生的名字——这种称呼方式就是广为人知的“Hamburger Sie”。

在大学,学生几乎始终都会用“您”称呼其教授,相反也一样,但是,即便在这种场合我们也曾碰到过规则的例外情况。比如说,慕尼黑科技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in Munich)的学生安妮特·敏特根(Annette Mintgen)就有一位很前卫的教授,他试图采用一个互称“你”的规则。学生们很不习惯这种不同寻常的主张,很快就开始排斥这位教授的这一努力,以维护他们熟悉的现状。

在商务世界中,也就是在一个具有固有等级的环境中,适当的称谓形式这一礼节问题与称谓的规则同步出现。你怎么称呼团队中的一位年轻成员呢?你一直用“您”来称呼自己的老板吗,即便他或她比你更年轻?你怎么称呼与你拥有工作以外关系的人呢?问到德国人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时,他们在给出答案之前总会迟疑一下。弗劳恩霍夫风险投资集团(Frauenhofer Venture Group)的投资经理马提亚斯·凯克(Matthias Keckl)和麦肯锡公司(McKinsey)的项目运营经理约翰尼斯·埃尔斯纳(Johannes Elsner)都认为,“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在德国,传统要求,人们必须在工作场所维护礼节,要以正式的形式“您”称呼从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内的所有同事。人们认为,这一规则能在管理层和下属之间制造出必要的距离感,能促进工作场所相互尊重的文化,而且能将个人关系和工作关系清楚地区分开来。毕竟,如果谈话的风格暗示两人是朋友,那么,一个人怎么好意思解雇一个下属或者为同事的绩效表现给出差评呢?正式称谓“您”就为人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必要的距离感。除了正式规则以外,德国人也认识到,自己的传统保守文化在最近几十年中已经变得越发自由了。

“创意性”公司——比如,技术型初创企业、出版公司和广告公司等——已经彻底抛弃了“您”这一正式称谓,这些公司不但允许,而且坚持让大家在组织上下都使用非正式的称谓“你”。这些公司的经理们坚信,营造良好的团队动态,比通过语言来维护权威和距离更重要。举例来说,新潮的互联网广告公司Ray Sono的创建者,就已经建立了增进员工友谊的明确目标。他们认为,在工作场合要求使用非正式的称谓“你”,对取得大家融洽相处的目标大有帮助。

与此同时,德国商界普遍认为,传统保守行业——比如,银行业、管理咨询业和保险行业等——的员工,彼此之间的交流必须继续以“您”相称。可实际上真的如此严格吗?银行家、咨询顾问和保险公司员工之间的对话表明,从年轻的分析师到常务董事,他们彼此之间都以非正式的“你”相称,而且这种方式通常会进一步延伸:鼓励他们在与其客户建立工作关系伊始,便使用非正式称谓。

我们最近与咨询顾问机构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举办的一个资讯会议,就是以“为简便起见,让我们彼此之间以‘你’相称吧。”开始的。同样,拜访投资管理巨头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经历也表明,当同事们彼此交流时,都拒绝使用正式称谓“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少数极端保守的传统德国公司,比如,西门子公司(Siemens)和宝马汽车公司(BMW)等,则一直强调在所有的工作交流中都要继续使用传统的称谓“您”。然而,随着工作场所变得更随意这一强大潮流的来临,甚至连这些公司也开始经历其员工语言行为的变化了。

今天,很多德国公司都有全球性业务,而且会在其德国的办公室聘用不讲德语的员工。在这种情况下,会议和工作场所的交流往往会以英语进行,从而,德语中的恰当称谓就不称其为问题了。举例来说,在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德国公司,大部分交流往往会以德语进行,可一旦一位美国经理走进会议室,人们交流的语言就会立刻转为英语,因此,是用“你”还是用“您”的两难选择便不存在了。

任何规则都有值得注意的例外,尤其是当考虑到方便性的时候。因此,在具有潜在冲突或者气氛激烈的商业情境中,在同事之间规律性的日常交流中,为了在双方之间制造出距离感,德国人依旧会使用“您”。当存在着由“您”营造出的拘谨气氛时,对某个合同或者在某个情景中采用较为强烈的立场会更容易些。因此,人们会努力保持这种距离感,以便将未来出现意外或者冲突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正如宝马汽车公司的经理凯蒂·赫里克(Katy Herrick)谈到的,未经她的许可,一位年轻的同事反复以“你”来称呼她。她认为,在工作场合,这位同事的行为既随便又不够职业,所以,当她与他交流时总是在刻意使用“您”,以便委婉地恢复被他破坏的距离感。

在啤酒花园中的 先生

初看起来,社交场合的“您”和“你”之间的界限,比正式场合的界限要模糊得多。教德语的外语教师玛勒莎·温克勒(Maresa Winkler)列举了一个说明这种模糊性的例子。当她第一次遇到新邻居时,不能确定应该怎么称呼他。一方面,他的年龄看起来和自己相仿。可另一方面,他穿着正式的商务套装——很显然,他要去上班。当他以自己的名字自我介绍时,玛勒莎意识到,自己应该以非正式的“你”称呼他。如果他以自己的姓氏自我介绍,那么,她就应该以正式的“您”来称呼他了。玛勒莎的经验之谈,为类似的模糊情况提供了建议,她还建议,要避免使用全部人称代词。

在另一个例子中,健身教练泰莱特·萨尔肯(Telat Salcan)在大部分时间都使用“你”。面对与他年龄相仿的人,他只使用非正式的称谓。而面对年长的人,比如说他朋友的父母,他则会使用“您”,直到对方请他用“你”相称。在这种情况下,他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朋友的父母是否保守。同样,安妮特·敏特根也谈到,他男朋友的父母一直用正式的称谓“您”和她交谈。十多年来,安妮特的父亲也一直用“您”称呼她姐姐的丈夫,直到女婿最终决定先发制人,开始以“你”称呼对方为止。最初,岳父颇感吃惊,但很快,他也开始这么称呼女婿了。尽管从总体上来说岳父并不反对这种理解,不过让对方以“你”称呼自己却是从未想过的事情。

当然,关于使用“你”还是“您”的社交规则,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着差异。在南方的联邦州巴伐利亚出生和长大的大学生克里斯汀·里德勒(Christine Riederer)谈到,尽管慕尼黑的巴伐利亚人更喜欢以更正式的称谓称呼他人,不过乡村的巴伐利亚人大部分时间都使用“你”。这一特性制造了很多奇异的情景,其中就包括一位55岁的巴伐利亚妇女曾因以“你”来称呼一位警官而受到诉讼。值得庆幸的是,法官判决,她的行为并不构成冒犯,而是她生活的乡村的习惯称呼方式使然。

我们从这个“沼泽地”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是的,德国的语言文化正在解放。无论公司年轻、新潮,还是成熟、保守,人们在办公室都比以往更经常地听到以“你”彼此相称了。事实上,在工作场合和个人生活中,同事之间均以“你”彼此相称已经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了。传统上,“Dienst [战争] Dienst und Schnaps [战争] Schnaps”,意思是说“工作是工作,酒是酒。”可这个概括了德国人面临用“你”还是用“您”两难处境的谚语已经过时了。虽然正统文坛依然推崇保守、有礼而且过度谦恭的德国人,但社会却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而且需要更友好也更随便的德国人。对美国的旁观者来说,因为自己的语言并没有这种清楚的差异,所以,重要的是,要弄清使用“你”和“您”并不是只是改变了代词,而是个在情态和语气上具有显著重要变化的问题。此外,仅仅是包裹在某些情景中的代词,也能传达出深层次的感激和爱恋。毫无疑问,腓特烈大帝和他的爱犬一定会对此深表赞同。

这篇文章由2013劳德学院(Lauder Class of 2013)的学员米拉·阿达莫娃(Mila Adamova)、塔尼娅·马格斯(Tanja Magas)和茵娜·马格诺娃(Inna Morgounova)创作。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