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招聘经理如何筛选简历

企业培训师观点:招聘经理如何筛选简历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我们已经把你的简历放进了公司的‘人才库’”

  在预备简历素材、挑选简历格式、着手创作简历的过程中,有一句话,可以用来作为戒条:Yourresumeisscanned,notread(YRIS)。为什么让求职者以此为鉴呢?由于招聘者就是这样在做。

  “筛选,筛选,自然是先筛后选。”招聘职员筛选简历时,“电眼”一开,只需5秒钟左右就可以得出扫描结果。写得好的简历先放在要保存的那一摞儿,一会儿慢慢看;而写得不好的简历(格式不规范、打印不工整的简历)则会被尽不犹豫地扔进垃圾桶。垃圾桶被招聘职员习惯地戏称为“人才库”,所以你得到的回复可能是“我们已经把你的简历放进了公司的‘人才库’,以后有合适的机会我们会予以考虑”。

  任何一个著名公司,天天都有成百上千人递上简历,假如你的简历写得太差,它们根本就不会为你保存。由于这些公司以为,一个人连倾销自己的简历都写不好,将来进了公司,自然不能感动客户、赢得订单。公司肯定不会要说件事情也含糊其辞,让人完全不知所云的人。

  简历要控制在一页之内

  YRIS还说明写的内容千万不要多,而且要控制在一页内,由于没有人会认真看你的简历。一方面,简历要写得精练;另一方面,简历也要力求出色。你会问:“万一简历写得好,短时间内招聘职员看不出来怎么办?”这种担心没有完全必要,由于招聘职员就靠这“吃饭”,你千万不要质疑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效率。

  假如你怀疑招聘职员看不出你简历的好坏,那么只有两种解释:第一,你对招聘职员的工作性质还不了解。假设你是出租司机,经常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出出进进,自然对北京的胡同了如指掌,而一般的行人就会觉得很难记住。第二,说明你对专业简历的行文格式还不熟悉。美国很多职位很高的大老板,在看下级写的东西时,一点点小错,哪怕换了一种字体,漏了一个逗号,多了一个空格,都能及时指出来,由于他们的专业素养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你对他专业素养的质疑,无疑表明你不了解这类公司、这个行业。即使你进了这种公司,假如不注重进步,也很难成为他们当中合格的一员。

  原宝洁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现任拓晟人力资源治理咨询公司执行董事王拓轩先生说:中国人善于“遣词造句”,喜欢运用夸张手法和美丽动人的词句,只要觉得可能会给自己的颜面增光,都会大笔一挥,“信手拈来”,不计后果。
  在口试中,作为招聘经理,固然招聘经理会按照招聘的要求进行提问,但是假如应聘者的简历中提到了一些新奇的话题、突出的成绩或者明显分歧逻辑的工作内容,我们会给予高度重视,问个清楚。也就是说,“简历中的任何字句,都有可能成为口试中的话题”。

  编造的事实永远不即是事实。谎言重复一千遍也许可以成为真理,但是招聘经理根本就不会反复阅读你的简历,所以你的谎言成不了“真理”。而且这样的简历你也不敢让人反复阅读,由于读的次数越多,露出的破绽就越大。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简历评判标准

  ——人力资源总监肖南先生

  足够的信息量

  为了高效地开展招聘工作,招聘经理筛选简历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简历中的有效内容有多少,含金量有多高。很多学生简历本来提供的信息量就未几,从中能筛选出的可用信息就少之又少了。

  校园招聘期间,我们会收到大量学生简历,其中不乏信息量大且字字珠玑的简历,为什么他们能写出高质量的简历呢?招聘经理从口试当中了解到,很多学生有着很丰富的社会工作经历和校外兼职经验,班长、学生会干部等工作都能反映出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特长。但由于他们不了解企业选人的标准,往往以为这些经验不足挂齿,不屑于或者不善于挖掘出吸引招聘经理的亮点,反而把一些零零碎碎的个人信息用大篇幅罗列一番。

  面对这样的学生简历招聘经理有两种选择:一是“嫌”他工作经验太少,不足以证实他的工作能力,所以在筛选简历时会将其淘汰;二是给他口试机会,但需要在口试中大费口舌地往帮他挖掘潜力。显然,尽大部分追求高效率的招聘经理都会选择前者,为公司节省时间和精力。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把“挖掘”的活儿留给招聘经理,那就即是说“今后的具体工作还有赖各位随时指点,我没有能力独立完成”。除非有些学生是在全球着名的企业兼职,或者在学生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否则招聘经理不会浪费时间亲身往挖掘应聘者的潜力。

  简历的平淡无味往往表明应聘者写作技巧不成熟,倾销自己的欲看不强烈,这样的简历缺乏沟通的高效性。

  与学生简历相比,随着工作经验、人生阅历的丰富,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提交的简历相对成熟。但工作简历往往疏于对信息量的梳理,内容庞杂,缺乏重点,不能突出每位求职者的长项,给我们的筛选增加了工作量。

  当然也有些工作了几年的求职者仍然稚气未脱,提交的简历与学生简历区别不大,对工作经验的描述过于简单。比如我看到过有些简历上这样写到:“××年至××年,在××公司工作”。通篇都是这样的“简介”,文字稀稀疏疏地摆放着,惜字如金,就连一句交待职务的“歇后语”都没有。由于招聘经理不知道他具体担任过什么样的职责,不知道他是司机、低级职员、中层干部还是高级治理职员,既不想屈才,也不可能破格录用,所以没有把他列进口试名单。

  通过简历可以看出求职者是否在正规公司工作过,是否受到过良好的贸易练习,是否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做到与内部和客户高效沟通。
树立专业形象

  学生简历花哨的多,专业的少。很多同学深谙国企招聘特点,熟知他们主要不是通过考察简历的质量和内容来甄选人才,而是更注重形式和关系,于是这些同学就投国企所好,预备了像手抄本一样厚的求职材料(每本的装订用度没少花),把所有的证书复印件、证实信、论文、甚至生活照片统统收罗进往,给每个企业分发一本。但求职者若是拿着这样一本求职材料到外企求职,却会适得其反。通常,我们看到这样一本材料时,不会把它的主人邀请到办公室面谈,而是把它直接放进“人才”库。在外企,这样的求职材料被以为缺乏沟通效率,不懂、不认同外企文化,这样的求职者恰巧在招聘经理甄选的范围之外。

  在很多外企眼中,哈商简历提供的信息经过苦心挖掘和精心筛选,言简意赅,非常符合贸易规范要求。求职者会把某一信息的卖点写足,不会浪费笔墨在没有明显沟通效力、与求职不相关或者没必要在简历中先容的信息上,为招聘职员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1998年前后,我第一次看到国内毕业生开始采用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简历的格式,为之一振。像这样的简历我一定会把它从头到尾看完,对于经历确实丰富的求职者招聘经理会非常希看与他见上一面。由于采用这种简历格式的求职者显然已经领会了外企文化,并且乐于接受,这样的求职者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才。

  有的学生为了吸引招聘经理目光而刻意标新创新,但由于没有在正规的贸易公司环境中工作过,对于“新”、“异”的把握不够成熟,做出的简历与规范的简历相往甚远,甚至南辕北辙。殊不知,他们自以为新奇的简历格式早就有人用过,并且因此而饱尝了求职失败的痛苦。

  工作简历较学生简历在这方面守旧一些,所以在格式、排版上还可以接受,有些工作简历甚至还非常专业,但特别考究、质量过硬、格式专业的简历仍未几见。

  ●方正北京奥德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如何挑选简历

  ——人力资源部经理童影女士

  在简历中首先需要提供正确的个人资料,比如性别、年龄、婚否、联系方式等。正确的联系方式尤其重要。有了正确的联系方式招聘单位就可以轻松地找到应聘人,通知其口试等事宜。有些学生提供的信息不够正确,所以失掉了一些可贵的口试机会。教育背景与校园生活方面的信息也很重要,主要包括:学生的毕业院校、专业和学位,在社会工作中担任过的职务等。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党团干部的经历会给招聘单位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并可能在一些职位的录用上得到优先考虑的机会。简历中对于能力、个人评价方面的描述性文字也可以为我们评价求职者的文字功底提供依据,正确、简练的语言更有助于增加对应聘者的好感。简历上附有亲切的正式的照片,会增加人的直观感受。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简历挑选方法

  ——人力资源经理王瑾女士

  招聘经理见过很多学生拿着英文简历当模板,依葫芦画瓢地改写自己的简历,可还是改得走了样,不是上下对不齐就是行距不同一,而且自己还看不出来。关键就是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素养,而这在求职中非常不利。很多在正规公司工作多年的资深人士甚至连一个混在10.5号字队伍当中的10号字都能一眼“侦察”出来,功力了得。

  我在学校讲简历写作技巧时曾经夸大过:你写简历的目的就是让简历带你脱颖而出,可学生们断章取义地理解为,为了让招聘经理把他的简历挑出来可以不惜在形式上哗众取宠。一些学生为此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有的竟然寄希看于红色纸张能一下子吸引招聘经理的目光。我知道,这样的简历一定能够如其所料被拿出来,不过不是作为口试通行证,而是作为“红牌”把他罚下。还有的同学借用自传形式,先自我沉醉地写一首抒怀诗意图博得好感,然后才开始干瘪的正文,这样越发显出不够专业。

  正规贸易公司在简历格式上要求符合专业、规范的原则,即使标新创新也应该在这一条件下进行。有经验的求职者通常都是在具体的专业用词上下功夫,而不会脱离简历格式的规范。

  资深的专业人士有能力鉴别简历是否专业,他们不会在格式上别出心裁,而是在描述自己多年专业背景和经验的文字上大做文章。规范的简历中,每一项信息都有约定俗成的位置,招聘经理筛选时通常会到这些特定的位置往寻找需要的信息,假如应聘者的简历过于标新创新,反而有可能把位置打乱,当招聘经理找不到他关心的信息时就会尽不手软地把简历扔进再也不会有人问津的“人才库”。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