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马克·安卓森:寻找下一波浪潮

培训讲师谈管理:马克·安卓森:寻找下一波浪潮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20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初出茅庐的马克·安卓森和他的合伙人被迫卑躬屈膝地求助于硅谷的风险投资人,希望他们能资助其新项目——网景领航员,一款极具突破价值的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20世纪90年代,网景浏览器曾占有浏览器市场最大份额)。18个月之后,公司上市,安卓森也因此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现在的身份是安卓森-霍罗威茨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该公司是一家位于美国加州门洛帕克的风险投资公司。在现在这场比上一次互联网泡沫破裂更凛冽的“寒冬”中,这家公司却在技术型创业公司中寻找机会。在此次采访中,安卓森与《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总编辑殷阿笛(Adi Ignatius)探讨了当今创业者所面对的复杂挑战以及风险投资(VC)行业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

201305-马克·安卓森

HBR:你合作过的最好创业者都具备哪些特质?

安卓森:我们寻找和支持的创业者要具备三个要素,按照其重要性依次是:首先,我们要找的是产品的创新者;其次,他具有企业家精神,并想要创业,而不是出售公司;再次,他要具备成为一名CEO的潜质并接受过相应的训练。因为,这样的人一旦能真正发挥其潜质并在10年间坚持不懈地努力,将会创造奇迹。一般来说,如果三要素中缺少任意一个,我们的投资都会打水漂。

HBR:一个创业者要将这三种能力集于一身?

安卓森:我们很难为一位出色的产品研发天才配备一位商业奇才,或者为公司创始人找到一位出色的外部CEO,即便能找到这样的组合,他们也走不远。我们与创业公司只有在别无选择时,才会一起着手做这样的事情,但毫无疑问,这是极困难的事情。

HBR:创业者所需的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还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安卓森:我们认为,如何做CEO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我们的专长就是将创新者训练成CEO。但我们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教CEO如何成为创新者上。

HBR:现在创业的难度有多大?

安卓森:上一次互联网经济繁荣之后的泡沫破灭——尤其是对35岁以上的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阴影。类似于经济大萧条之后的情景,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不敢投资股票。大家都对下一个可能的泡沫过度警觉。一旦某个行业稍显生机,他们就会说:“天呐!这又是一个泡沫。”

HBR:你的意思是,人们对市场的整体看法是不理智的?

安卓森:是的。理智的做法是关注未来,而非过去。但如今普遍的看法都是建立在过去发生的事情上。

HBR:那安卓森-霍罗威茨公司的观点是什么?

安卓森:显而易见,我们看到的是机遇。2009年公司建立,那时VC行业已经挨过了10年的惨淡光景。但即使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那也是进入该行业的绝佳时机。

HBR:你认为会不会有另一个泡沫的风险?

安卓森:这就是风投和创业投资的天然属性,永远都有愚蠢的败笔,问题在于你当时无法辨别。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少,但如果因噎废食,你将永远无法找到大赢家,因为最终的赢家一开始看起来都很疯狂。

HBR:VC寒冬的征兆之一是越来越少的创业公司能够上市。这对你这样的投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安卓森: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对我来说是好事。作为风险投资人,我们有13年的资金锁定期,所以我们很看重“长期效益”。我常开导创业者:“如果你创建的是一家独立的、成功的大公司,它总有一天会上市。”

HBR:那你是如何帮助他们准备那一天的到来?

安卓森:我常常告诫他们,在没有建立起被我称作“堡垒”的体系前不要考虑上市。他们需要建立一家规模够大、实力够强的公司,并且还要“全副武装”,这样才能顶得住上市带来的压力。所以,我们的创业者大多全身心投入到他们要做的事务上,这与1999年的情况完全不同,那时所有人都为了能在两年内上市,大张旗鼓地在舆论宣传上做文章。

HBR:啊,那些疯狂的旧时光。

安卓森:硅谷一家VC在1999年有两句口号:“要么做大、要么回家”,“忘记细节,只为交易”。第二条座右铭最终让这家公司陷入困境,因为他们投资的一部分公司没有真材实料,几乎只是靠发新闻稿以求上市。

HBR: 如今上市前的准备程序是怎样的?

安卓森:我们带他们进行严苛的试练,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恐怖阅兵”——预演所有可能发生在上市公司的事情。让他们事先了解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财务披露、专利权法、反垄断法,让他们知道对冲基金会做什么,以及对冲基金和公平披露之间的交集。

HBR:对冲基金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安卓森:与以往相比,对冲基金的力量更大了。因操纵市场的行为从未被起诉,所以他们可以掩盖真正的意图。从做空投机一方来说,他们瞄准那些资金并未完全到位的公司。如果你的资金流动性存在风险暴露,而且你要在未来某一时刻募款,他们就会致你于死地。而且他们经常将其转化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样你就很难再募集到资本。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你需要有一张坚实的资产负债表,它能确保你不会陷入此种境地。

HBR:创业公司应保有多少现金流?

安卓森:一般来说,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至少要有足够二年开销的资金,以防没有市场收入。要知道,这是科技行业,没有收入的情况真的会发生。

HBR:在如此残酷的创业环境中,创业公司留住创始人是不是非常重要?

安卓森:我们一直坚持公司由创始人管控,否则公司可能面临极大的危险。稳定军心很重要,不能引发代理权的纷争。大型科技公司经常会接管创业公司,但原因是它们并不想将其招入麾下,其真实目的是在18个月内使其胎死腹中。

HBR:好吧,我很高兴自己在东海岸。

安卓森:西海岸跟第三次世界大战差不多。(大笑)

HBR:如果很难上市,创业公司难道不希望被大公司收购?

安卓森:如果有人和我说他的目标是把自己的公司卖给大公司,那我不会投资。有很多其他的VC肯定会出手资助。对我们来说,建立独立的公司更具吸引力。大多收购者足够聪明,能够“嗅”到那些为了出售而建立的公司。不过,很讽刺的是,越是以出售为目的建立的公司就越难找到买主。

HBR:1995年,你的网景公司成立18个月就成功上市。如今,你是Facebook的董事,Facebook的上市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能谈一谈两家公司不同的上市预期吗?

安卓森:网景的时代与现在完全不同。那时还没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也没有公平披露条例。对冲基金在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亦微乎其微,卖空机构规模很小,也没有现在老辣。大多数投资都是长期的,因为他们深知投资是帮助和见证一个小公司的发展。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迅速上市的期许。关于Facebook,我不能谈太多细节。但在我看来,Facebook的上市是在它已经建立“堡垒”之后的行为。公司已经在所有领域积累足够的实力和获得足够的地位之后才安全上市。

HBR:精益创业的模式会不会改变游戏规则?

安卓森:这是对“忘记细节,只为交易”的正面回击。1999年,那时创业者就被引导着快速实现创业:把基本的、初级的产品迅速推入市场,之后就出现了炒作垃圾产品,然后再迅速卖出的现象。尽最大努力制造舆论效果,恨不得公司第一天成立就能获得巨大的上市成功。然后只能寄希望于时间,达成你对所有股东的承诺。人们也会不咸不淡地说:“至少,你能很快卖掉公司。”很多这样的公司做出来的产品非常差。

HBR:现在呢?

安卓森:基本上,现在的创业方式发生了180度的逆转。现在人们惟一关注的是,你是否能提供好的产品——研发出人们想要、会使用、会喜欢和愿意花钱购买的产品。这是非常健康的做法,因为它让企业把重点放在开发产品上。

HBR:这种做法的负面效果是什么?

安卓森:可能会过犹不及。很多公司的创始人在产品真正进入市场时非常忐忑不安。这可以当做先不考虑销售和营销的借口。但在我看来,这是对创建公司和商业最终目的的彻底否定。

HBR:那你们怎么办?如果一个创业者拿出了很好的产品却对其他的事情不感兴趣……

安卓森:我们敲醒他。(大笑)一般我们会说:好吧,我们能理解。一个28岁的年轻人开发了很好的产品,来这里寻求投资,但对销售和营销毫无经验。我们会向他解释说,市场上宣传和销售的产品数以万计,如果你不看重销售和营销,没人会知晓,也没人能买到,最终,你肯定会失败。但如果你认真考虑这些问题,我们能帮你做之后的事情。

HBR:你最想在科技创业公司身上找到的是什么?

安卓森:我这样定义科技创业公司——一个新公司的价值就是把创新带到这个世界上。并非你现在开发的产品就要具备此种价值,但要能够在未来创造这样的价值。所以只有能在未来几年成为创新工厂的公司才值得投资。

HBR:你曾经写道:“软件吞噬世界”——数字革命正在改变所有产业。我们已经在整个革命的进程中走了多远?

安卓森: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直到近些年我们每人才都拥有一台电脑,使用智能手机。技术革命还未惠及很多传统行业,但在科技的影响下,它们现在很可能在一夕之间变得面目全非。

HBR:例如?

安卓森:图书产业就是最典型的例证。起先,亚马逊进入到图书渠道业务领域,然后进入到软件领域——亚马逊的网站。现在它已经把书变成了应用软件。房地产行业、农业、教育、金融服务、医疗行业、零售业都是如此。我们认为现在是创建“目前技术水平”的软件公司的绝佳时机,并努力改变。讽刺的是,其实这些公司只是重拾了互联网时期失败的想法。

HBR:你的意思是,重新实践曾经因太超前而失败的想法。

安卓森:如果我们是2006年而不是1999年创办响云公司(Loudcloud),那它就是今天的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Web Services)。当时技术并未成熟。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1997年成立了名为SocialNet的社交网站,比Facebook和LinkedIn要早得多(2003年霍夫曼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了LinkedIn)。人们嘲笑了Apple Newton这款产品20年,说“谁会有兴趣买一款平板电脑”。结果后来有了iPad。很多在互联网时代失败的想法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只不过它们太超前了。

HBR:依靠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创业公司成功几率会更高吗,或者说,使其商业模式多点科学的依据、少点艺术性的灵感?

安卓森:我认为是这样的。按照我们的经验,顶级公司都拥有超强的分析能力。它们能创造一个令人惊诧的闭环:分析数据,然后实时地将分析结果回馈到系统里,持续地提高运营能力。但成功没有捷径,如果没有艺术,有时也很难让科学发挥恰当的作用。

HBR:你怎么看待这个过程中艺术的部分?

安卓森:卓越的创始人都是所在领域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之所以能运用直觉,也是因为他们能接触到所有相关的数据点。他们系统性地综合大量的数据,发现科技的趋势、公司的能力、竞争者的活动、市场心理和所有运营公司可预见的相关部分。许多科技公司引入了新的CEO但都不具备创始人的上述能力,结果是公司创新停止,最终被收购。很难将一个创始人的能力嫁接到一个从外部引入的人身上。

HBR:VC真的很擅长找到好公司吗?

安卓森:研究结果显示,顶级的VC与长期稳定的回报有很大的关联性。这些公司很擅长找到投资机会,但是我们相信聪明只是很小的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与长期稳定的交易流程相关。毕竟,资本市场是买方主导的。好的创业者希望从顶级风投公司获得融资,这能传递良好的信号,尤其对招募顶级人才有重要意义。相应的,二三级的风投公司没有机会投资好的创业公司。投资方嗅觉再敏锐也没有用,他们根本碰不到好的交易。

HBR:你在Twitter、Facebook、Skype和其他一些公司上的投资都不错。有没有遗珠之憾?

安卓森:Square(美国一家移动支付公司)就是我们错过的黄金机会。几轮融资我们都错过了,而且每次都后悔。除此之外,我们很满意现在的结果。第一基金的回报率已经达到200%,同时我们投资的很多公司也正走向成熟,这也能让我们很快融入更多的资本。

HBR:你也非常关注慈善事业,下一代的投资人都关注社会性投资吗?

安卓森:不是。(大笑)

HBR:看来我对下一代投资人给予了太大的希望。

安卓森:很多年轻一代的创业者都有社会责任感和慈善事业的规划。他们起步很早。但投资人可不是这样。(译/李钊 校/安健)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