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避免重蹈资本之祸

培训讲师谈管理:避免重蹈资本之祸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多年来,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致力于研究公司创新与竞争。他1997年的著作《创新者的窘境》影响了一代商业领袖,其中包括乔布斯和贝索斯。在本期“聚光灯”专题中,这位“颠覆式创新之父”将目光聚焦于更为宏大的话题:为何大公司坐拥巨额现金储备,却不愿对创新进行投资?克里斯坦森分析认为,症结在于资本主义已经失灵。

在“聚光灯”专题开篇中,克里斯坦森及研究合作者认为,金融市场和公司当前用来评估投资的工具漏洞百出,因为它基于错误的假设:资本是稀缺资源,应谨慎使用。实际上,根据他们的最新研究,资本不再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人们必须找到新的工具来评估创新和投资机会,而不是继续靠那些财务指标。

随后在第二篇文章中,哈佛商学院助理教授高塔姆·穆昆达将矛头直指金融业。他认为,以华尔街为首的金融业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罪魁祸首。华尔街不断膨胀的权力破坏了美国社会权力均衡,并给公司和其他机构施加巨大且错误的影响,迫使它们不惜以损害自身长期价值为代价,盲目追求短期利益。

破解这一悖论,其实并不困难。在《智胜维权投资者》一文中,作者为公司管理层提供了与资本市场新兴的维权投资者打交道的秘诀:确定公司战略重心,并持之以恒;从维权投资者角度分析公司;培养熟悉公司情况的外部顾问;塑造默契的董事会;持续实现既定目标;吸取维权投资者的合理建议。

道理并不复杂,但是知易行难。尤其是对管理的反思,通常需要管理者跳出利益关联后才能说得更清楚。我们采访IBM前CEO彭明盛,他用自己在IBM的实践,提供了与投资者密切合作的鲜活案例。彭明盛发明了一套体系,对抗资本市场的短期绩效压力,即用旨在提升营业额和增加现金流的长期战略路线图,替代盛行的季报模式与投资者沟通。

类似经济金融化以及金融机构话语权过重的问题,同样存在于中国企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欧美公司还有意愿进行效率提升型创新,许多中国企业却连基本的营销投入都在削减,结果或许省了些钱,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不同于美国,中国需要着力解决金融体系过于庞大的问题。近年来,中国企业管理层更多表露了关于金融领域对管理影响的担忧,一些金融机构的管理者也进行了反思。遗憾的是,中国金融业的系统性变革进展缓慢,金融机构的管理效率因此大打折扣。我们希望此次“聚光灯”专题提供的见解与启示,能够鼓励更多企业管理者运用勇气和智慧,推进企业继续进行创新探索和管理更新。

  殷阿笛(Adi Ignatius)为《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总编辑。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