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大学教授韩国人宋永洙在做教授前,为三星集团效力了23年,作为高管,曾负责开发三星集团管理者培养模式,并建立了三星集团未来领导人及企业经营者体系,对领导力的培养有很多的经验。最近,其著作中文版问世,记者就领导力的问题,采访了宋永洙教授。
管理者需要从原来管理具体的流程、具体的技术等这些领域,转变为怎么样发挥领导的影响去领导其他人做好工作,考虑到这些背景的变化,所以有了这本关于领导力的书。
管理学家:领导能力是不是来自于一个人的觉悟,或者说他内心足够强大?普通人有小小的缺点没有问题,但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小小的缺点可能会导致一个企业的失败,就是说最终领导力是靠自我塑造,而不是通过教育或其他方式获得的?
宋永洙:领导者也是人,他们也的确会犯一些错误,为什么领导会犯错,我认为大多情况是,一个领导在他没有准备好成为领导的时候被提升为领导,所以他会犯这些错误。
领导如何能够不犯这些错误?你谈到的很对。一个方面当然是可以培养他,但另外一个方面,领导自己的自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在书里,我会谈到自我管理,让领导根据这些流程做好自我管理,让他能够避免在成为领导以后再发生这种“小”的失误和错误,从教育的角度、培养的角度可以培养一个人某些方面的领导力,但他的自治能力能否提升,要看他能否愿意按照这个模式去管理自己的意图。这很关键,因为领导力的培养是需要积累的,虽然是自我管理的结果,但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阶段都可以完成的,我们说每一个阶段,比如说你是初级的职员或是助理经理、经理、更高层的部长等等,都需要具备不同的领导力。
我们有专门的一个领导力培养的阶梯模式,大家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慢慢去培养,慢慢去积累不同高度的领导能力。
管理学家:也就是说,往往大部分中层管理者没有做好培养自己领导力的准备?
宋永洙:是的,领导力培养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在韩国做大规模的领导力培养实践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在中国其实还没有普遍形成领导力培养的意识和模式,今后如果想要提高更多人的领导能力的话,需要更多的努力,不是一次两次的课程就能解决的,要把思路和概念深入到他们本身的行为当中,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管理学家:中国人和韩国人的民族性格里有安于现状、追求安稳的倾向,面对这样的民族性,是不是绝大多数人都缺乏领导力?
宋永洙: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应该承认是这样一个境况,东方人普遍喜欢稳定的状态,但我们看到如果稳定是一个结果,那么这个稳定是好的,而如果稳定只是一个中间阶段的稳定,那这个稳定就是不好的,因为它没有办法适应环境。成吉思汗的领导力很伟大,但他的伟大不在于稳定,而在于他面对挑战和变化的能力,他一直在移动,边移动边打仗,所以,我们认为成吉思汗领导力的伟大在于如果稳定值是100,那他在50的阶段就一直在寻找挑战,一直在为100而努力。我们要追求的就是通过挑战,通过适应变化,达到一个高度之后,去真正享受这样的安稳和稳定,同时让周边的环境也能够共享这样一种稳定。
管理学家:以前看到的关于领导力的著作,大多是围绕一个具体模式或观点展开的,而你这本书以讲义的形式出现,是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是在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走路吗?
宋永洙:这本书之所以和别的领导力著作形式不同,是因为它的读者是要分层次的,不仅仅针对某一个职位级别上的读者。这样的形式,是想让初级的员工也可以从书中学到东西,管理一个部门的部长以及一个公司的总经理来读它,也可以从中学习到自己所需要具备的领导力。
我们全方位考虑了一个企业里真正需要的领导力的概念,才把书分解成这样的模式,而不是简单地给一个理念–理念往往是让企业的老总去理解的,下面的人很难去实践,而我们这样的方式,老总可以实践,下面的人同样可以实践。
一般领导力的书籍的内容是一个整块,可能老总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他怎么实践属于他的领导力范围,但是在下面的职员看来,他们没有必要去实践这么多,所以,很简单,书中有十七堂课,这十七堂课对CEO来说他都要全部去实践,去学习,而对一些初级员工来说,可能前面五堂课学完,就够用了,只要他愿意去学,去实践,。
考虑到不同的受众,所以会这样安排这本书的内容。关于领导力,我们强调的是不同级别、不同高度的人都需要更多信息积累。如果没有这样的准备,他突然成了一个级别的领导之后,比如,他学了五堂课之后成为了领导,中间缺的这十二堂课,他就不知道,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下属会对他的领导不满意,所以,我们强调阶梯式的,慢慢地去积累。同样,领导本身也是,如果没有积累更多的东西,往上走,成为领导之后可能会犯更多的错误,也会影响他自己的业绩。
关键词: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