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马斯洛1957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动机起源于七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 求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的需要往往同时并存,在不同时期一个人会有一种起最大刺激作用的优势需要,一般较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较高层次的优 势需要才会出现,所以当某一层次的优势需要基本满足后,激励的作用难以保持,需要转向更高层次的优势需要。因此,企业需要了解90后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优势需要,才能增强激励的效果。90后的员工激励,其实可以这样做:
1:物质需要
很多90后大学生工作不只是为了满足生存和安全的需要,他们追求比前辈们更高的物质享受,如名牌个人消费品、旅游休闲消费等,几年后面临着结 婚、买房、购置家具等问题,对物质需求较强烈。合理的薪酬是他们独立生活的保证,是企业对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时间、技能等的回报。在他们的心目中,薪酬管理不仅是劳动所得,还代表自身价值,代表企业对员工工作的认可,甚至代表个人的能力和发展的前景。
为了提升薪酬的激励作用,企业应针对90后大学生制定多元化的薪金制度、晋升制度、福利制度。多元化的薪金制度可以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 金,达到目标才能获得绩效工资,超逾目标才能获得奖金。绩效工资和奖金的金额要体现员工的付出和带来的效益。这样,基本工资满足了员工基本生活需要之后, 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高的收入,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员工又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企业还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及时调整薪金晋升制度,否则,员工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原有的薪金制度就失去了激励效力。
2:友爱和归属的需要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集体主义精神,社会成员对所在集体有了归属感、被其他成员认可才会有安全感,但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追求个人价值、情绪稳 定性差的特性不利于他们融入集体。企业应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尊重他们个人生活习惯、职业生涯的选择,懂得欣赏他们思想新颖、敢于创新等优点,帮助他 们提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积极融入集体。尽可能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安排他们的工作岗位,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被信任,从而 产生责任心和参与感,集体的向心凝聚力就会增强。
3:情感需要
情感激励不是以物质利益为诱导,也不是以精神理想为刺激,而是经理人与被经理人之间以感情为手段的激励方式,如:思想沟通、 慰问家访、民主协商等。90 后大学生内心孤独,追求平等和尊重,喜欢友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的沟通方式,不喜欢传统的说教方式,敢于质疑权威。所以,经理人不能高高在上,用命令或指令的方式与他们进行工作交流和情感交流,而是用友好、尊重的方式加强与他们的感情沟通,用心倾听他们的需求,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工作热情。
4: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
正激励是对员工符合企业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负激励是对员工违背企业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奖罚分明不仅对当事人有效,而且能直接影响 周围其他人。奖罚及时,有利于把员工的激情推向高潮,使其创造力持续有效地发挥出来。企业对90后大学生入职时的晋升、培训、福利等承诺,应及时兑现,以 免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寻找其他更好的机会。
消极的惩罚往往产生更加消极的后果,90后大学生自尊心强,有强烈的反叛心理,不喜欢批评。惩罚时不应贬低人格,给他们留下面子;惩罚的同时要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在惩罚中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怀,把负激励变成正激励。
人才的优势就是企业的优势,为了最大限度发挥90后大学生的潜能,企业经理人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员工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激励方向,制定具有企业特点的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