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90后大学生逐渐毕业,他们的就业状况如何?哪些因素影响其就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高校在校生与毕业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项目组于2013年、2014年连续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本情况:这12所高校包括4所重点本科大学;4所普通本科大学;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2所高校中4所学校以理工科为主;4所学校以文科或师范教育为主;4所学校为综合类大学。
数据显示,略超过三分之二的本科毕业生(约68%)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绝大多数能找到工作。另外接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其中绝大部分人继续求学。其中,越高层次学校毕业生选择继续求学的比例越高,越低层次学校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的越多。
不同层次学校的毕业生对本科毕业后的出路选择有不同的偏好。重点本科高校毕业生选择继续求学、推迟就业的比例最高,他们当中有25.3%的人已经考上研究生,另外12.8%的人复习准备考研而不打算就业。
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选择继续求学的比例明显低于重点高校,16.3%已经考上研究生,另外10.2%复习准备考研而不就业。高职院校毕业生选择继续求学的比例远远低于本科毕业生,他们考研的可能性很小,但有一些人会选择考试升入本科,不过比例很低,只有0.8%的人通过考试升入本科,3.7%的人在准备考试升本。
此外,女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比例高于男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中找工作的女毕业生多于男毕业生。社会上流传着女毕业生找工作比男毕业生更困难的说法,从数据来看,女毕业生选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例比男毕业生高。73.5%的女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而男毕业生的相应比例(69.1%)明显低于女毕业生。男毕业生“已考上研究生”(17.5%)和“还在复习准备考研”(9.5%)的比例则比女毕业生高(12.5%和9%)。
这与以往人们的一般印象相左,通常人们认为,由于女大学生就业难和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女性本科毕业生更可能选择考研而推迟就业。目前女大学毕业生数量多于男毕业生,如果女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例高于男毕业生,那么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工作的女毕业生数量肯定多于男毕业生。
如果按通常计算就业率和失业率的方法来估计,在毕业两个月之后(9月底),接受调查的12所高校2013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2.4%,失业率为17.6%。但不同类型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失业率差异很大。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0.5%,失业率为19.5%;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7.7%,失业率22.3%;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9%;失业率为8.1%。
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最好,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最大。这与以往人们的普遍印象截然不同,通常认为越好的学校就业机会越多,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最困难,不过这种印象在慢慢改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月收入和个人学业成绩对于找工作和找收入高的工作都没有显著影响。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显示,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的经济资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获得和职业地位获得的积极影响远没有家庭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那么大,这导致一些“富二代”在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成为失败者而只能啃老。学业成绩不能有效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的现象也值得关注,它表明大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有所脱节。
尽管“拼爹”现象随处可见,但找工作时依靠父母亲属关系帮助的人仍然是少数。6.9%的重点本科毕业生、68.4%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和61.6%的高职毕业生都认为“参加用人单位招聘或招考”是“找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只有约十分之一的毕业生认为“请亲友帮忙找工作”是“找工作的最有效途径”。当然,参加用人单位招聘的毕业生也可能同时通过父母社会网络找关系,但招聘还是要靠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