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目前国内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不均衡,影响着供应链信息化的系统效率,供应链上个功能信息化管理过于分散,不仅不能对整体决策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也影响整条供应链信息化交互数度。行业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差异显著,没有统一的系统构建模式可以遵循,企业在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自身行业的特点,寻找合适的供应链信息化管理重点。
因此,其实供应链信息化建设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化问题,它涵盖了行业特色、组织构架重组、流程梳理、信用机制建立、信息化工具使用等多方面的管理内容和技术手段。那么制造业的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管理培训网为大家整合编辑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可以从中下手建设制造业的供应链信息化:
供应链整体的管理思路就是以集中同步管理的方式代替多头随机管理模式,在统一的高度消灭各个小环节利益,使整体链条利益最大,建立以总部为核心的中央架构体系是供应链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一步。
举个事例:青岛啤酒就在打造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历时十几年逐步通过“特区制”、“事业部制”和“总部一体化制”三步管理模式的转型,完成以青啤总部为核心的卫星式供应链管理模式。
大到规范化的流程梳理,小到标准的基础数据编码的统一,供应链条各环节的标准的建立是支撑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供应链的集成非常复杂,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系统整合,供应链涉及的每个部分都由很多的特定业务组成,而很多业务都有自己适用的软件。这些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网站、采购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等,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冲突。要把不同的软件部分整合在一起,是非常麻烦的。
一直以来,供应链信息化集成问题都是制造业讨论的重点,基本思路有两点。其一是分步实施,将一个大问题拆分成多个小问题来解决。这种思路的弊病是,局部的优化和整体的优化往往是矛盾的,不好协调解决。其二是系统扩充。首先建立小型的系统骨架,然后逐渐扩大系统的边际,从而最终建立起完整的系统。这种思路比较好,但是它的瓶颈是软件的柔性较差。
其实结合以下,企业培训师吉宁博士小编认为首先应该构建一个合理的业务基础平台,然后依据合理实施策略来利用平台工具来搭建系统。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协作的管理战略,它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紧密配合,更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跨越了企业的围墙,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和分享市场机会。随着合作形式从收集信息到制定决策的不断提升,合作程度与信息共享程度不断增加,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增加。
比如:一家是全球性的食品生产商,另一家是某国的食品零售商,两家公司在计划、预测和供货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合作,使销售收入上升了约30%,而供货时间却缩短了17%。
每种供应链信息化解决方案都是针对特定环境和行业管理的重难点而各有侧重的。企业找到一个贴合自己行业特点的供应链信息化解决方案助力颇多。另外,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个短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良好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伙伴能够帮助企业共同面对问题,破解瓶颈,对整个供应链信息化的推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