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伙伴、救火员、抑或“打杂专业户”?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似乎都感觉到自己既忙碌、又盲目、更茫然。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如何在企业中准确地定位,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
W先生曾是一家咨询机构的顾问师,在为客户S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时,架不住董事长Z先生的盛情邀请,最终答应全职为该企业服务。上任初期,W先生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帮助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同时实现自己的管理理念。然而一年过去了,笔者突然收到了他发来的EMAIL:“我想离开S公司了,在这儿总感觉到影响老板改变一些观念很难,还不如放手好了”,言语中充满着无力与无奈。我相信在这期间W先生与董事长之间一定发生了不少的摩擦和冲突。其实,不仅是W先生,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其职业生涯中大多都会有一段与企业老板之间糟糕的合作经历。
如果说把这些失败的教训归因于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专业素养,那明显是有失公允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基于专业理性所作出的制度设计与企业的发展导向、董事长的管理理念有着迥异的甚至不可调和的矛盾。企业发展阶段不同,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找准自己在企业中的定位,就应该努力去了解所在企业CEO的个性特征和个人管理理念,并深入分析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经理人。
比如上面案例中S企业是高科技企业,技术水平业内领先,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是就其本质而言,还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型企业。董事长Z先生是位技术天才,但在管理上是处于迷茫阶段,希望能找到一个优秀的人才引领他们的管理迷途。
创业型企业的老板大都如此,因为他们在当上老板之前从来不知道老板是什么模样。一旦自己做了老板,他所面对的世界是那样的迷乱而困惑。回顾之前的每一个决策几乎都是在跟自己赌博,赌错了,那也没什么好说的,大不了从头再来。从这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董事长Z先生对W先生的盛情相邀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企业找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所谓战略目标,在目前现实中就是老板的想法和意图。当老板发现招来的人所执行的并非是他所想的那一套,麻烦从此便产生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在就职任何一家企业时,都应当把这件事想明白。比如讲,有一家企业招聘营销总监的同时,又要招聘人力资源副总,还要招聘什么战略专家,我们把这三个职位加以分析,就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企业的老板应是对目前的人才队伍很不满意,希望招聘一个强势人物进行整顿改革。因此,脾气温和一点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当然就不在此选了。
其实除了企业的发展阶段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定位外,高层的信任则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处于稳定发展的企业更是如此。别看上面案例中W先生百般努力化作泡汤,没准换一个老板信任的人来做又可以风生水起。
G集团是珠三角地区业内知名企业。最近由于工作原因,笔者应其集团人资行政经理C先生所请,到该集团参观交流。C先生自豪地对笔者介绍,该集团的人资部自07年建立不足两年时间,但已经体现出流程优化、功能完备、效果显著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笔者感叹之余,又增添了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行业前景的信心。C先生成功的法宝就在于取得了高层的充分信任和支持,与高层管理理念保持一致,甚至让高层亲身参与到人力资源的各项活动中来。
前面我们讲过,企业家是公司最好的人力资源经理。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取得高层的信任和支持,在沟通顺畅的同时,既理清了高层对人力资源管理者工作的期望,找准定位,又可以得到充分的授权。这一方面取决于老板自身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评估,这人靠不靠得住,值不值得信赖;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协调说服能力。
H先生是内地D集团的董事长助理,D集团是一家多元化企业,在四川、湖南、江西、贵州等地有20多家分公司。这一天,H先生接到D集团董事长的指令——为各分公司的总经理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其实这个任务应该是集团人力资源部门做的。但是集团人力资源部给出的方案没有得到董事长的认可。H先生接到任务后,与笔者进行了坦诚的充分沟通。笔者打开相关文件了解后,发现的确是有难度的。第一,多元化的企业不同行业的总经理指标如何科学设定?第二,各方利益如何进行权衡分配?第三,更致命的是,董事长在绩效制度方面只给了一句话。尽管任务如此艰巨,在充分的沟通、调查分析后,笔者给出了一份方案。H先生接过方案向董事长汇报后,对方案的专业性表示认可和赞同。这个时候,值得提醒的是:制度的制定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将制度落实下去取得实效才是真正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
很多人力资源管理者抱怨企业不重视制度建设,其实什么叫制度建设呢?制度建设不是把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写在纸上公示出来就够了的。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却是这样做的。文件起草,一番闭门造车后,只待会议通过,往公告栏一贴,似乎任务就完成,一项制度又建设起来了。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在专业定位方面,要记住,制定一项制度不能体现你的专业,成功地推行一项制度才叫专业。因为制定任何复杂的制度所需花费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制度的执行却是长期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两三天就可以完稿的制度,推行起来却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