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大学生则重视不够,对大学本专科阶段科研能力的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理论探讨较少,实践中的探索也仅属于初步阶段,甚至不少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取消或半取消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或答辩。我院较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我院导师制和笔者近年来指导导师组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和体会,阐述当前我院大学生科研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我院大学生科研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由于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竞争异常激烈,学生们渴望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今后的毕业就业、工作或读研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我院自从实行导师制以来,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我院科研硬件条件和教师数量的限制,使众多学生不能加入导师组开展科学研究。
导师组学生的科研活动主流是好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的研究意识弱,过多地注重了知识的继承和储备,对研究能力并不重视,动机不正,愿望不大;学生的研究能力不强,主要是思维能力无培训,也无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懂得较少,没有此类的课程开设,也无系统的研究方法的培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更多地注重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学生忙于英语和计算机考级或社团活动,导师忙于教学或经常出差,故无暇顾及学生科研,以至有的学生从被录取进导师组至结束时都没有开展过科学研究。
2加强和改进我院大学生科学研究培训计划的对策
2.1倡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2.1.1配合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要求现在我们常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如果学生没有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哪来创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的教育也是创新教育。最近一次全国调查显示,青年学生的科学知识在增加,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退化,他们不愿从事艰苦工作和研究。很多学生表示,不管自己学何专业,今后如果有可能都要“谈股论金、西游取金”。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态度、道德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1.2树立高校品牌的要求科研被看作是教师的事,学生科研对学校品牌的树立常常被忽略了。在高校生源国际化趋势初露端倪的今天,学生的水平,特别是科研水平也是衡量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指标。如大学生“挑战杯”被看成是学生科研的实力赛,而获奖无疑对树立学校品牌有很大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就是因为她培养出了一大批科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之所以有名也是因为其科研实力雄厚,该校校长认为:“学生的专业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应该通过教学和科研来培养”。当然,我并不是只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而是二者并重。我很赞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的观点。
2.1.3就业要求科研能力和水平与学生就业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个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是一个会思考、善于思考、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而且具有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科研成果更是就业中的重要法码。因为未来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的竞争。
2.2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对其所从事领域的知识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前沿动态,才可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通过科研工作,教师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教师进一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从而为讲好自己的专业课打下更为深厚的基础。笔者除从事自己的课题研究外,还经常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包括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所以在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笔者还能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及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进展情况,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在实际研究中是如何运用知识的,开拓学生思维。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学到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3素质教育促进科学研究素质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对科研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它对研究人员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适时补充高素质人力资源是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条件。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素质教育,从事或参与了科学研究,就相当于岗前培训计划,在步入科研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进入角色,加快科研进度,提高科研水平,促进科研的发展。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意志力增强,这样在科研中就会不畏困难,坚韧不拔,为科研成功奠定思想基础。素质教育使学生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强化,为学生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些无疑将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2.4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科研大学生科研主要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科研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科研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大学生的创造性在全面性基础上具有专业性特点,学生有大量的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大量的专业问题等待去解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传播科学知识与科研精神,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我院实施的导师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笔者结合所带导师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过不同化学知识以及广西丰富的中草药植物资源的特点,帮助学生确定科研选题,积极指导学生申报学校普高学生科研课题10多项,均获立项,其中,获得科研经费资助的占绝大多数、极少数为自筹项目,共有40多位学生参加课题研究。
2.5改革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笔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类似指导硕士研究生的方式指导导师组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笔者曾在2002~2003年获国家教育部资助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进行课题研究并指导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论文),鉴于现在指导的是本科生,所以在指导方面要多花一些精力。笔者的做法是:帮助学生选题、教会学生如何查阅文献、指导学生实验(教会方法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实验过程遇到疑难问题时再问老师。)、有的实验需要反复摸索条件,实验完成后教会他们如何写论文、论文写好后交给导师修改、如何选择投稿刊物、教会他们如何按刊物要求排版、如何投稿等。到目前为此,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导师组学生撰写论文数十篇,其中,部分已经在省级以上刊物包括核心刊物发表,另一部分论文已经被录用或投稿,将陆陆续续发表。有50多篇论文荣获广西高校大学生第三至八届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奖,有30多篇论文荣获我校首届大学生科研创新优秀论文竞赛奖,指导学生参加广西高校第三届化学实验技能竞赛获优秀奖。这些学生科研成果成为2007年6月份我院接受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亮点支撑材料之一,并得到国家教育部专家的好评,为学校的迎评做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培训计划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和教师素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