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各类培训机构持续走旺,与此同时,党报热线接到网友反映培训机构收费后撤班、实际授课与宣传不符等问题有所升温。记者近日调查发现,社会培训机构办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涉及多部门管理,个别不良机构借机打“擦边球”。有关部门表示,济南市教育、劳动、民政等多部门已着手对暑期培训市场进行监管。
“暑期档”催热培训市场
记者近日在山大路、山师东路、济微路走访10多家培训机构发现,各培训机构规模、师资、场地、教材、资金等都存在较大差别。一些成立时间长、知名度高的大型机构,师资力量多为自有专职教师,教材也是内部名师编写,但部分小型培训班质量参差不齐。
在济微路附近某大学教职工宿舍内,一家小型培训点宣传板上标明,培训内容有计算机二级、三级,英语,会计,初级文秘等。墙上没有挂任何许可证明,记者翻看了几本教材,字迹模糊不清,还有掉页缺页。工作人员称,大部分教师都是外聘的。对有无相关部门许可证、教师资格证、上课地点在哪等问题,对方一问三不知。
济南大学一名大二学生表示,班里85%的同学在假期参加了各种培训。个别培训班课时短且少,很难完成承诺的课时,甚至在地下室开课。“去年报了一个,上课老师光聊天,学不到东西。”
克服“多头管理”需协调联动
记者采访得知,设置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权限审批并颁发办学许可证;职业技能、资格类培训机构,由劳动部门审批并颁发办学许可证。劳动部门发证的培训机构,教育部门很难管理;教育部门发证的,劳动部门也不好干涉。但诸如IT等培训项目界限比较模糊,个别不良培训机构借此打起“擦边球”。此外,民政、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也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培训机构的有关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