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黄燕
第37届“世界电信日”――2005年5月17日,竟然成为100多名UT斯达康员工与这家近年来成长最快的通讯设备制造商的诀别之日。
当天,UT斯达康(中国)公司位于北京东方广场的办公室气氛凝重,“早上刚到办公室,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告诉我,明天不用来上班了,当天下午就办完手续,工资发到5月17日。”一位当天离开UT斯达康的员工这样告诉记者。
除北京之外,杭州、深圳等地的UT斯达康分部,也在5月17日、18日展开了裁员,范围涉及行政、研发、BU事业部、PT(全球服务部)等多个部门,被裁员工从中层管理人员到普通工程师。
来自UT斯达康内部的消息称,尽管公司对外表示裁员方案要到6月底才能出台,但实际上,公司在5月18日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裁员工作,“个别外地办事处可能会晚一两天,但总的来看,UT斯达康在中国的裁员已经在上周全部完成”。
UT斯达康(中国)公司董事长吴鹰向本报证实了已经完成在中国裁员的消息。据他称,UT斯达康(中国)公司此番裁员人数在800人左右。他同时强调,公司裁员的消息在今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已经发布,外界没有必要过多关注。
上述已经离开UT斯达康的员工证实,“由于裁员消息提前披露,一些员工在两三天前就已确知自己是否会离开,因此并未引起员工大范围的情绪波动”。
小灵通未受影响
从记者得到的消息来看,此次UT斯达康裁员波及面甚广,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新兴运营商部门、宽带事业部和售后工程部,甚至连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3G事业部也未能幸免。
UT斯达康(中国)的新兴运营商部门,即公司为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通、中国卫通四家运营商展开合作而设立的部门(运营商事业三部和运营商事业四部,其中三部主要负责中国联通和中国卫通,四部负责中国移动和铁通)。在此番裁员风波中,这些部门被裁员比例高达80%,“除了联通和铁通与我们有订单,留下一两个人,剩下的人全部要走”。
一位此前任职于UT斯达康(中国)运营商事业三部的员工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部门原来有10个人,但在此次裁员中走了8个,“只剩下老总和底下一个做订单的”。按照联通和UT斯达康年初签订的手机采购订单框架,合同金额最高可达1亿元,但这仍无法达到UT斯达康的预期。
在宽带事业部,IAD(集成接入设备)、IP话吧等产品线被整体裁撤。
产品线调整同时带来了售后工程部门的裁员。UT斯达康内部人士透露,以华北地区为例,200人的PT部门中有近1/4被裁掉。
UT斯达康曾花钱收购进来的公司也成为了裁员目标。2003年3月5日,UT斯达康以1亿美元现金收购3COM公司子公司CommWorks,将其100多项技术专利和产品许可及全班人马收入囊中。收购之后,CommWorks的业务被打散到UT斯达康原有的销售、研发部门。一位负责CommWorks销售业务的员工本以为不会裁到自己头上,但最终却未能幸免。据他透露,CommWorks从收购进来之后就一直不赚钱,订单金额保持在每年七八千万元。而收购之初,UT斯达康对CommWorks寄予厚望,“CommWorks每年至少将为UT斯达康带来1.2亿美元的收入。”吴鹰当时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表示(详见本报2003年3月12日《1亿美元收购CommWorksUT斯达康买什么?》)。
一位被裁员工向记者表示,大家心里很清楚,此次裁员并非简单的末位淘汰,而是公司的战略调整,“不赚钱的业务就要砍掉,这不是公司势利,而是股市势利。”据了解,UT斯达康(中国)还将设在个别省市的一些办事处整体裁撤,“东北地区已经砍掉了两个一年都拿不到1亿元订单的办事处”。
对于此次裁员,UT斯达康官方表示:“被裁的主要是一线的销售人员,研发部门动得不多。”UT斯达康200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在盈利下滑30%的情况下,公司研发支出达0.66亿美元,仍较去年同期的0.46亿美元有所上升。
出人意料的是,此次裁员并未过多影响小灵通业务。UT斯达康内部员工透露,小灵通的核心网和终端都未受波及,裁员规模最高不超过10%,低于平均比例17%,而与小灵通业务密切相关的中国电信(运营商事业一部)、中国网通(运营商事业二部)部门也全部得以保留。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小灵通目前仍是公司现金流的主要来源,2004年,小灵通在公司全部收入中超过60%。”该员工表示。事实上,吴鹰也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小灵通还有三到五年的生命周期。
对于上述裁员消息,吴鹰并未作出正面回答。他告诉记者,裁员方案的具体内容要等到6月底才能正式对外发布。但他同时也承认,UT斯达康裁掉的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