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管理传播网作者:徐新跃
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的创业社长井植薰在《我和三洋》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从松下幸之助先生那里学会了经营,懂得了培养人才为前提的经营之本。这是一笔无形的,但比任何财富都更宝贵的财产,凭着它,我叩开了一道又一道的成功之门。每当有人问我三洋是制造什么的?我总是很认真地回答:三洋首先是“制造人”,然后才是制造产品。
我在1993年从《我和三洋》一书中读到这段话后,印象非常深刻,深受教育,“制造人”指的是培养人才,造就他人,它是一切经营管理思想的基础和立足点。一家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优先“制造”优秀的员工,然后由优秀的员工去开发、制造、销售优质的产品,企业才能长盛不衰。因此,应该把“造人”看作是比制造产品更为重要的事情,真正把人才作为企业竞争的第一要素,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实施,争取制造出一批对企业和社会能够做出更多贡献的员工。
优秀的员工制造优质的产品,这个道理绝大多数经营经理人都了解,但是真正能够长期经受得住市场检验的产品究竟有多少?而反映到企业经营上,有几家企业能够成为百年老店?中国的许多较为优秀的企业的生命周期都不太长,从表面现象上来看,有产品质量不过关等原因,但这些企业也曾经生产过优质产品,而且这些企业的领导者也曾经叱咤风云,指点江山,为什么会转瞬间就成为过眼云烟了呢?我认为这和领导力密切相关,领导力指的不仅仅是某个杰出领导者的个人能力,而是指杰出领导者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机制和氛围,来保证企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各种优秀人才,并且从中涌现出优秀的经理人和领导者,使领导力得到传承。而大多数企业由于做不到这一点,虽然可能因为某位领导者的杰出而显赫于一时,但其企业内部的员工如果不能够从合格迈入到优秀阶段,则避免不了危机的出现甚至垮台,这也就是“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真实写照。
1993年8月,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开始投入生产,制造部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从合资中方调入的骨干,有新毕业的技校职高学生,有从国营企业应聘的员工,还有开发区当地的农民。从学历上看,高中文凭为主,部分技能较高的员工仅有初中甚至小学的文化水平,专科以上的一线员工仅有两人。以这样的整体素质,即使有先进的技术、设备等,能够保证持续地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吗?公司虽然有当时最高水平的检测设备,可以确保出厂的产品在性能上是合格的,但是对于能否持续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我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怎么办?很多人都在思考着对策。
笔者当时担任制造部副部长,从加强现场综合管理的角度出发,建议公司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开展QC小组活动,以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能力,确保生产出优质产品。公司的经营者也早已认识到这一点,考虑到日本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准备从日本三洋的对应的事业部导入,希望借助于日方的指导,加快实施进程。但是与中方合资的日本三洋事业部实施的是“ZD零缺陷的质量管理”方法,因此,从1994年初,三洋制冷正式导入“ZD缺陷的质量管理”,对员工进行培训,成立推进组织,进行贯彻实施,使全员的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制造部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班组长的能力不足,无法保证相关活动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在取得了一些表面成绩后,“ZD”工作陷入了半停顿状态。认识到这一点后,在公司暂时无法顾及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情况下,制造部决定自己进行内部培训,购买了一些管理书籍,定期对班组长和骨干员工进行讲课,要求他们结合岗位实际写出心得体会,由我修改后在现场看板上张贴,并努力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工作上。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不仅班组管理水平获得较大的提升,而且在优秀员工骨干的带动下,员工的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合格的员工们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
1996年借着三洋制冷在行业内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东风,制造部申请对骨干员工开始了为期数年的外派培训:班组管理、QC小组、统计技术等,为企业的发展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培训的深入进行,员工们的学习热情逐步高涨,一些员工不以公司组织的培训为满足,提出了个人在职学习的要求。从“制造”优秀员工的立场出发,制造部认为应该给予支持,但是有的部门认为,如果是学习和公司生产相关联的科目例如机械、电子、焊接、制冷等还可以考虑,而其他科目则不予同意,甚至仍然保留着原来民营企业家的一些观点:这些工人参加学习后如果毕业了,要求调入管理岗位和转为干部身份,这些麻烦如何处理?如果不同意,他们要辞职,损失谁来承担?责任谁来负责?而事实上是,当时的自学考试和企业相关的科目主要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中文、外语等,都无法满足上述的条件。望着员工们失望的眼睛,我决定由制造部和员工共同负担相关费用:只要员工能参与学习,每通过一科,凭单科结业证由制造部承担60元费用,直接加入到员工的奖金中。我认为,虽然所学专业和他们从事的岗位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员工只要爱学习,有上进心,通过学习就可以提升素质,就有可能“制造”出一名优秀员工,不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有利的。这项政策实施几年来,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带来了不少麻烦:其他部门的一些员工对制造部的“土”政策羡慕不已,而导致其他部门经理人的暗中不满;每年两次的自学考试期间,总有不少员工请假准备参加考试,对生产会造成一些影响,也被上级认为是多事。但是我坚信,这种对人才培养的效果最终会体现出来的,投入会有回报的,这番苦心也终究会被理解的。经过几年的耕耘,制造部生产现场的班组管理、质量管理和QC小组活动等,多次获得全国、机械行业、辽宁省和大连市的管理成果奖,而这是和员工素质由合格提升到优秀分不开的。付出总有回报!而且,后来总务部修改了有关培训的管理规定,加强了培训力度,使三洋制冷的员工们整体素质得到持续提升,使三洋制冷的持久竞争能力在人才上得到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