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 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考(二)

企业国际化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考(二)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0日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赵晓(国资委研究中心)侯娟(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分散化经营,企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

  分散化经营,使得企业无法在资本、技术、市场、信息以及生产等资源上实现共享与互补,甚至会引发越来越严重的内部过度竞争。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企业投资母体之间相互缺乏联系和合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企业都以兼并或建立策略联盟作为发展手段以实现规模效应,而我国企业显然尚未跟上这种跨国经营的潮流。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企业体制制约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模式。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主要是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以及国有股占控股地位的股份制企业。据统计,在海外6000多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家约占80%。从行政级次划分看,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部委和省级企业所属企业;从专业分类来看,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和地方专业外贸公司和大型生产型国有跨国公司。由于至今都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使得海外的民营企业家的分支公司,即使在业务上有相似和交叉之处,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合作和信息交流,他们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竞争和相互封锁信息。民营企业家自身机制与国际跨国公司通行体制存在较大差距,也在本源上限制了海外企业的经营活力和经营理念,使海外中资企业难以像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那样以各种手段进行兼并和联盟经营?

  3.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其核心资源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根据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理论的分析,对外投资是企业充分利用其垄断优势(通常是技术、管理、品牌或市场)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营行为。综观获得成功的外国和我国跨国公司无一不是在上述某个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而我国多数企业严重缺乏上述四种跨国经营所要求的优势,我国大多数企业通常拥有的优势是价格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优势在国际化经营中又受反倾销等制约,常常难以发挥作用。

  4.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才匮乏。

  这在民营企业家中体现更为明显。从管理体制上看,一些境外民营企业家尚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所有者代表监管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在实施跨国经营决策时,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制约机制,在投资项目、环境分析、地点选择、合作伙伴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与执行等各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因而往往造成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受到严重侵蚀。最近的“中航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从管理人才的培养来看,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的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当今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的国际市场竞争。

  五、我国企业有效地“走出去”的对策

  为了有效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这一战略对我国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积

  极推动作用,在企业和企业两个层面上都应采取一些切实、具体的措施。

  1.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好核心竞争力。

  积极发展本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策略。要尽量避免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实力尚不雄厚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多元化。同时,应注意扬长避短,避开与跨国公司直接展开竞争,而应注意于跨国公司尚未注意到或目前尚未或无法涉足的领域或地域。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近年来,我国家电业涌现出来的海尔、海信、TCL、康佳等企业都是苦练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典范。

  2)要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大企业集团,增强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能力。

  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集中体现在该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

  力上,例如美国就依靠福特、波音、杜邦及其他许多跨国公司,韩国则依靠现代、大宇等1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我国在未来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取决于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因此,我国企业应努力通过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运用市场化和国际化手段,增强与外国跨国公司平等对话的实力。尽管我国目前在家电、纺织、石油化工、汽车、民航、有色冶金、钢铁、外经外贸、商业、电信、金融等行业已初步完成或已开始组建企业集团,但国际竞争力还尚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企业集团不仅“大”,更重要的是“强”,因而与前文第一点并不矛盾。

  3)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培养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要加强所有者(民营企业家中,表现为所有者代表)、董事会对包括投融资决策在内的重大事项的集中控制,切实履行监事会和外部监事的职能,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遵循国际通行准则,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积极培养人才,完善人才管理。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之不足。另外,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种趋势。因此,海外我国企业实行人才本土化,揽四海英才为我所用,也是一项明智之举和行之有效的发展捷径。

  4)“走出去”战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选择与调整

  ”走出去”的主体的确定,不是根据企业所有制的性质,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开展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的条件。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如四通集团、万向集团、新希望、华为、科龙、东方集团等,都已不同程度走向国际市场。走出去战略的鼓励政策不应该拘泥于民营企业家,而应从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目标出发,将具有潜力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优势企业作为政策鼓励的主体。

  2.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要定期选定和公布对外投资的鼓励行业,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加快改革境外投资外汇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适当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对外投资的企业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要积极推进国际多边合作,为我国企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加快对外投资的立法进度。

  对外投资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投资的实践一直走在立法的前面。到目前为止,仅有一些关于对外投资行为的管理规定和办法,《对外投资法》等相关法律仍然没有制订出来。而随着对外投资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法律出台,以切实维护相关投资者利益和制约相关投资行为。

  3)完善监管体系。

  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加强企业的监督与管理职能,这是“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健康发展的保证。既要加强管理,又要防止企业过度干预。对投资的后期监管应予加强,主要是建立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对外投资企业逃税的机制;要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海外企业必须向企业部门公开和披露法定信息,便于企业对对外投资宏观情况进行监管,这也是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真实反映对外投资状况的基础工作;加强外汇监管,建立用户资料库,科学管理外汇的使用和回收,做到既方便企业用汇,又有利于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还要加强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政策之间不匹配现象;建立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层次的组织协调功能,制止恶性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经营秩序和我国企业整体商誉和形象。

  六、结语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带有趋势性的值得不断跟踪分析的过程。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的崛起,通过我国企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定会日益加大,在未来我国内部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我国跨国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走出国门”,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向世人展现中国企业的强劲的实力,中国的跨国公司将成为欧美、日韩之后又一国际现象。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