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图)

企业培训师观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图)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1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专业岗位尚不成熟。尽管物流产业在我国正在蓬勃发展,各类企业对物流管理非常重视,深感物流管理人才的紧缺,但大多数企业对具体需要哪些物流管理岗位及其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知识能力和技能并不十分清楚。从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来看,大多数仍停留在作业操作岗位,导致社会对物流从业者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物流只是作业与操作,高中和技校毕业生就能够胜任,根本不需要高校来培养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二是物流只不过是传统的采购供应、储运业务的翻版,没有新的业务内涵。因此,如何根据市场的需要,科学、有效地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已是亟须思考的问题。

  以岗位群为基本依据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在当今大学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岗位设计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课题。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是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说这也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知识能力构筑的切入点,关系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兴衰。

  现代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高效率、低成本的正向和逆向的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具体包括客户服务、需求预测、库存控制、物料搬运、订单处理、零部件及服务支持、工厂和仓库选址、采购、包装、回收产品处理、废弃物处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活动。现代物流产业不是传统运输、包装、仓储等行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基础之上对资源进行重组的创新行业。它既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与操作型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物流执行与操作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考虑整个物流运作过程的整合,通过物流系统与各子系统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来实现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转,达到物流系统的目标,以取得全面的经济效益。即在现有的物流装备条件下,使之实现最合理的调配和运转,实现与物流科学技术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取得物流大系统的最佳组合。根据物流运作的特点,物流管理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展开,即物流战略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物流作业管理,即管理层、控制层、作业层。由于实用型、操作型或技能型物流人才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定位在物流运作的作业层和控制层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即企业基层和中层物流管理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任务是训练学生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设计物流系统和物流能力,制定物流作业计划,并对物流系统运营和物流作业进行组织、指导、协调和监控。

  在确定了培养目标层次后,高职院校应根据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办学资源进行专业方向定位。通过调查,在未来几年里,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工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随着工商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以及外资企业先进的物流管理示范,使工商企业开始认识到需要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来提升经济效益,注重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降低成本,这是工商企业物流人才需求的重要领域。二是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企业以提供物流服务为主体功能,同时伴随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它涉及仓储、配送与运输、国际货代等领域,是物流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社会各类企业和居民提供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这种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将是物流人才需求最多的一个领域。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职业层次上是培养企业基层和中层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在就业岗位群上是以培养第三方物流规划和运作管理能力为核心,同时具备工商企业的相关物流业务运作管理能力的物流人才。

  以制造企业物流为基点分析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

  在分析了专业培养层次和岗位群后,应根据岗位需求分析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关键岗位技术能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最大。但第三方物流的服务主体是工商企业,要想有效地运作好第三方物流服务,必须对其服务的主体对象企业物流需求、企业运作规律及要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实现企业物流第三方化。由于制造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的主要支柱产业,且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最为复杂,最具有代表性。由此,制造业物流需求应是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点。

  制造企业的物流分为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物流,包括物流运作的所有环节,涉及流通、消费各领域。根据调研,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大部分只是把物流的某一环节外包第三方,最多的是原材料物流和成品物流(即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的相关环节(库存、运输、流通加工、报关等)。由此,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经济管理类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外,其关键职业技术能力为采购管理能力、仓储管理和库存控制能力、运输规划与配送运作能力、国际物流运作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如图1所示。
 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课程体系

  物流的概念宽大,几乎涵括所有经济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在学校短暂的几年专业学习,学生不可能熟练掌握各行各业的物流运作管理实务。笼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一则因专业面太宽,泛泛而谈,不精不深,难以务实,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干什么;二则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没有立足点、服务对象,教师不好选用教材,课堂教学也不好组织。这样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最终影响物流专业的市场生命力。

  “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课程体系是应对多样化物流人才需求的有力举措,有利于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学计划中结合专业大类设置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根据学校特点、地方特色等行业特性细化几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这样,不仅解决了物流管理教学宽而不精的弊病,而且可扭转企业找不到合适物流人才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将极大地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淮海经济区的中心,根据服务的地区和行业特色设置了第三方物流方向(侧重于国际货运代理)、连锁企业物流方向。以物流运作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内容,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1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

   图2“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课程体系

  由于职教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企业实践,所传授的技能在生产、服务或管理的第一线直接应用,无论“宽口径、厚基础”课程,还是“细方向”课程,都将随着物流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增减、更新学习内容。

  “工学结合”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

  “工学结合”是指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密切合作、相互促进机制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在职业院校接受普通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技术以及实训教育的同时,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中,通过顶岗实习形成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直至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把“工作”与“学习”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密切关联、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工学结合”有利于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设以来,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以就业和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1)强化校企合作联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现代物流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性学科,应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积极主动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收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学校主要负责制定教学计划、招生、组织教学,并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而合作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标准,设置必备软、硬件环境,并参与实践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学生毕业后接受企业的挑选。学生在顶岗期间完全按企业的员工要求进行管理,并获取报酬。(2)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性强,在实践课程环节上,我院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实践课程内容要贴近生产和管理实际,贴近生产、管理一线。针对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借助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实际,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规程和标准。借鉴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普遍实行的“三明治”教育体制,即对学生实施在校学习、企业实习、工读交替进行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把物流软件设计、企业物流系统策划、国际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同实验、实习、运用结合起来,并能够解决企业运转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技能与创造能力。当前我们开设的主要实践课程有:市场调研实训、数据库设计、物流仓储配送业务实训、物流营销实训、单证训练、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物流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通过工学交替的学习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实践中掌握了职业技能,而且使他们明确了就业方向,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也较顺利地找到了工作,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物色到自己满意的员工,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何静,等.“三出三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举措[J].教育与职业,2007,(21).

  [2]王玫.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模式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刘联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2).

  [4]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