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今年粮食还能增产!”今年全国极端天气多发频发,特大干旱历史罕见。面对北方冬麦区历史罕见的特大冬春连旱、东北及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伏秋旱,在极为恶劣的天气形势下,大力推进科学抗旱,发挥农机抗旱作用,全国粮食仍然迎来了连续第六年的增产,预计2009年全国粮食产量为10600亿斤以上,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连续6年增产。除了各部门抗灾得力,还靠科技保障。
从今年初开始,全国推出了50个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培训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清晰的产业系统性技术链条。以品种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管理培训力转化,强化技术集成配套,而且解决了重复立项、科研与生产管理培训脱节的问题,在农业高产、优质、专用等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保障了粮食安全。
白寨乡和大河道乡的两个“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是河北省559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中的典型,目标是在近期内,实现玉米万亩集中连片亩产700公斤,核心示范区达到800公斤,冬小麦亩产达到600公斤,同时提升10%—20%的肥料利用效率,亩均增产20%。据近期了解,河北今年高产创建面积284.4万亩,总产达到169.85万吨,用占全省3%的粮食播种面积产出了占全省粮食总产5.8%的产量。
在试验田里,产量一增就是百分之十几二十的,而全国一平均,要增产1%也很难。难点不是缺少技术,而是农民对技术的掌握程度。通过万亩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对今年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全国粮棉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由去年的600个猛增到2600个,重点的粮棉油大县都有一个示范片。在几个村子里连片种植一个品种,成套栽培技术,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收获、统一的技术服务,把专家实验田的产量变成农民自己创造出的产量。
科技生产管理培训农民农机提速现代农业
今年大量农民工返乡,“阳光工程”生产管理培训农机使用和维修人员11万人,有利促进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同时,全国开展的农机化教育生产管理培训大行动,生产管理培训各类农业机械化人才550万人次,生产管理培训新购机农民106万人次。活跃在生产管理培训一线的4000多万农机从业人员,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中央今年投入130亿元,拉动地方和农民投入360亿元,直接带动农机工业产值增加490亿元,拉动国内生产管理培训总值增加约1130亿元。
农机工业产销两旺,预计达到23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农机服务全年经营收入预计达到3800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三夏”期间3.3亿亩小麦,用机械收获就能够减少粮食损失50亿斤,同时跨区节省人工成本是40亿元,这两项就为农民增收了110亿元。
标准养殖模式在现代畜牧业发挥生产管理培训重要作用
今年10月,16958人参加了“执业兽医考试”,合格后将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执业兽医证书,这些兽医人员将成为基层养殖企业、诊疗机构的执业主体。目前,吉林、河南、广西、重庆、宁夏五省区开展全国首次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首次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和成立中国兽医协会,标志着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正在向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值得一提的还有农业部着力推广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在建设现代畜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初奶牛养殖户亏损面高达50%,国外低价奶粉大量进口冲击。
“全国奶业发展规划”也推出稳定奶业发展的新政策,推广奶牛养殖技术规范,推动养殖方式转变。加上质量安全监控措施的有力实施,目前我国奶业已走出困境,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消费的情况都好于预期。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在各地组织召开了现场会,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模式,明确提升良种生产管理培训能力的任务和措施,也有力推动生猪育种及改良。预计生猪、蛋鸡和奶牛规模养殖比例分别比去年提升5个、4个和10个百分点,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超过6万个,机械化挤奶站占全国奶站总数的81.8%,前37家饲料企业集团的饲料产量占全国的41%。
成功研制出动物甲型H1N1流感诊断试剂、禽流感DNA疫苗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等产品,也使我国在动物疫苗研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家电下乡”生产管理培训农民生活有了改变
农村消费力弱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领域的难题之一,让科技改变农村生活,让农民的生活标准向城市接轨。因此,家电下乡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今年农民关注的主流。今年国家推出了家电下乡政策。在“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下,今年我国农村消费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其中,一季度全国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出城市2.9个百分点、二季度高出2个百分点、三季度高出1.2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增长好于预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正在成为拉动内需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