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 / 企业培训师观点:中国企业全球化征途:2亿到200亿美元

企业培训师观点:中国企业全球化征途:2亿到200亿美元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企业培训师观点

“中国企业全球化走出去战略,参加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入并购整合,是历史必然,也是企业必然。”2009年9月16日,英国伦敦,“博鳌亚洲论坛全球资本峰会”上,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公司”)总经理熊维平语气坚定。

  3个多月前,因力拓单方毁约,被称为“世纪大交易”的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计划宣告“流产”。

  作为受伤者,外界不禁发问,近年来一直高举海外并购旗帜的中铝公司会因此改变战略吗?

  “不会。”回答记者提问时,熊维平明确向外界宣告,中国铝业公司的海外并购的战略决心不变。

  2008-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国际并购市场呈现日渐萎缩局面,似乎已越来越难以找到另一个具增长力的并购市场。

  但过去一年,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海外并购日趋活跃。苏格兰皇家银行日前出具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按价值量计算,海外并购已占中国整体并购交易的47.6%,按数量计算则约占10%。之前一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按价值及数量计分别仅占24.7%和5%。

  而根据本报记者统计,中国企业全球化从2004年到2009年5年间进行的海外并购高达38例,主要行业横跨传统家电、计算机行业、能源、金融以及汽车行业。

  “越挫越勇”

  “我们不可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改变战略。”也许是距离3个月前的那场失利已经多有时日,熊维平的发言让人感觉不到中铝公司丝毫的挫败感。

  “越挫越勇”,翻开近5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海外并购的全景图,如此来形容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出海行动或许再恰当不过。

  2009年6月,一直在海外并购领域潜行疾走的中国石油宣布,将耗资10.2亿美元完成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

  无独有偶。当月,另外一家石油化工行业巨头——中国石化集团宣布,将耗资72.4亿美元收购瑞士阿达克斯石油公司普通股。

  时间回到2005年8月2日,作为我国第三大石油生产企业的中海油发表声明,该公司已撤回对美国油企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要约。从该年初以来,中海油与美国雪佛龙公司为收购美国油企展开的激烈竞争,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

  当年7月19日,尽管仍比中海油此前提出的185亿美元的收购报价少了10多亿美元,但当雪佛龙公司将收购价格提升至171亿美元时。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中海油已注定失败。因为,雪佛龙的收购计划之前已通过美国企业的审查,相反中海油的竟购计划则备受美国政界的干扰。

  但是,中海油在优尼科的失败,反而成为了之后数年,中国油企不断对外展开并购活动的一个开始。

  跨越长城

  2005-2007年,尽管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海外并购金额、数量并没有更大的突破,但并购领域已逐渐从传统家电、计算机行业扩展到金融行业。

  2007年5月,刚刚组建的中投公司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黑石近10%的股票。

  10月25日,工商银行宣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并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

  之后,民生银行以约25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9.9%股权。这是中资银行首次在美国本土收购银行类金融机构。

  当年11月,平安集团旗下平安人寿出资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富通集团4.18%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拥有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企业全球化终于掀起了新一轮跨越长城的海外并购高潮。

  2008年2月初,中铝公司联同美国铝业公司(Alcoa)合组财团以140亿美元收购世界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力拓12%股份。这是自2004年以来最大宗的中国海外交易。

  2009年2月18日,全球最大财经信息供应商汤森路透集团发表报告称,中国海外并购总额已仅次于德国,位居全球第二。

  国家商务部的数据更是显示,近两年来,我国的海外并购势头发展迅猛,从2002年的2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0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总投资的50%。

  除资源型领域外,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长期处于积贫积弱的国内汽车行业也终于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

  2009年6月,四川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旗下悍马品牌的消息被证实。

  6月17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传闻被证实,吉利汽车已就收购沃尔沃一事达成初步意向,被收购之后的沃尔沃或将落户东莞,首先国产的车型将是XC90。

  理想与现实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指出,中国存在巨大的资源需求,以及中国企业全球化及企业具备的良好财务状况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能够掀起一波又一波海外并购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资源消费需求巨大是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无法回避的问题。

  例如,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在全球所占的份额从2004年的32.0%增加至2008年的49.8%,估计2010年将会超过世界需求的一半,达到53.8%。而中国对其他诸如铜、铝、锌等主要金属的需求也呈现出份额不断提升的走势,2008年分别占全球总需求的27.6%,34.2%以及33.2%。尤为明显的是,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全球铜需求的增长来源几乎全部都来自中国。

  但与此对照的是,中国本身矿产资源有限,许多都存在短缺,需要靠大量进口来保证冶炼生产的需求。

  巨大的需求加上本身资源的短缺,这使得中国必须通过进口来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而通过并购海外资源类企业的方式来锁定未来的资源供给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中国企业全球化及中国企业财务状况的良好是促使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活动不断活跃的另外一个直接原因。

  一方面,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财务状况良好,其资产负债表状况在不断地得到改善,资产余额从2004年底的约8万亿元增加至2008年11月份的逾16万亿元,增加了一倍多。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一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国家外汇管理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2.13万亿美元。

  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不缺钱显然已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在近年来能够在海外并购中屡败屡战的主要原因。

  但不管是早期的TCL收购汤姆逊、联想收购IBM、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还是之后中铝注资力拓、招商银行(14.80,-0.18,-1.20%)和平安保险海外收购,苦涩和悲情总是在人们的记忆中无法抹去,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仍然让人痛心不已。
“除了钱,我们还缺什么?”

  2009年3月9日,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9日举行的全体会议,湖南一知名工程机械企业董事长在发言中说,受金融风暴影响,海外许多具有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的企业,现金流正陷入危机之中,所以当前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机。目前已有海外企业与他所在企业接洽了并购事宜,但就是被“钱”捆住了手脚,希望企业能提供信贷支持等优惠措施。

  对此,国务院有关领导人指出:“这难道仅是一个‘钱’的问题吗?你们分析过双方的文化差异了吗?了解当地的工会劳资关系吗?如果对方的工程师辞职了,难道你还要从长沙派人到国外去,让整个企业都讲湖南话?”

  领导人和企业老总之间的对话,再度引起了对中国企业全球化参与海外并购的关注。

  历经60年的辛勤积累,很明显,中国人,中国企业全球化以及中国企业逐渐开始“有钱了”。但是,有了钱后,买什么?怎么买?显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目前,中国企业全球化参与并购的主要是两种企业,一是大型民营企业家,比如中石油、中铝。这些企业由于在巨大市场运作的不足,往往容易出现一把手没有通过仔细的市场调研,头脑发热就拍板决定,当海外并购进去以后,才发现问题层生。

  还有一种就是比较优秀的民营企业,但在国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国际上实力还是偏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才有了向文波向王岐山副总理提出希望国家能够从资金上支持的情况。

  但是,冷静下来,中国企业全球化海外并购不成功的核心原因还是,缺少能用于海外并购的复合人才。没有能够语言过关,通晓当地法律,熟悉产业技术,拥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优秀人才。

  “还原中铝力拓交易前后各个国际投行的表现,外界或许能够找到这场交易‘流产’的另外一深层次原因。”今年6月10日,国内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高层指出,中国本土投行在重大跨境业务中的“弱势”态势,值得引起各方关注。

  该人士指出,作为海外并购的桥梁,中国本土投资银行的“懦弱”是一次次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无法取得圆满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培育具备国际作战能力的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家是中国资本市场下一阶段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步骤。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