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大型并购的艺术

培训讲师谈管理:大型并购的艺术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在经济增长乏力期,公司CEO和董事会往往希望借助大型并购交易来提振利润。2011年,资金规模在50亿美元或以上的大型并购交易增速,是并购市场整体增速的5倍。但是,对于这些交易能否带来长期价值,很多董事会成员依然心存疑虑。随着失败并购交易案的持续增多,他们的担心有增无减。


  为了搞清楚这种担心是否合理,我们研究了2000年至2010年间,全球范围内的215桩大型并购交易。结果显示,平均而言,并购交易的买方还算成功。两年间,买方的股票跑赢大盘约6%。不过,整体数据的分布却呈高度离散化:有一半交易在长期至少跑赢或跑输大盘25%。


  为什么有些交易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部分原因实属意料之中:与买家主营业务一致的交易,其表现要好于主营业务之外的交易;增值性交易(预计能立即增加买方每股收益的交易)的表现要好于稀释性交易(预期从一开始就会降低每股收益的交易)。与此同时,我们还有五项与董事会普遍看法相反的发现。如果你的公司正在酝酿大规模并购交易,那么你应该关注这五项新发现。它们能帮助你把握转型交易,避免损失惨重的危险交易。


  关注每股收益恢复增长的时间


  董事会通常会考虑并购交易对每股收益的即时影响。不过,关注起初的稀释性交易要多久才能变成增值性交易也同样重要。长期来看,在两年内能提振每股收益的交易,跑赢大盘13%,而要较长时间才能提振每股收益的交易,跑输大盘17%。两者相差30个百分点。


  超越对比层面


  董事会在考虑并购交易时,往往会参考之前类似交易的价格,以避免支付过高溢价。然而,平均来看,较之前的交易支付更高溢价的公司,跑赢大盘12%。剩下的那些交易,买方表现略弱于大盘。这表明,并购交易既要考虑成本也要考虑收益。公司有必要在先例分析的基础上辅以更基本的评估。


  不要不惜代价维护信用评级


  尽管全现金收购交易的表现要优于全股票交易26个百分点,但在我们研究的交易中,全现金交易仅占1/5。为什么如此少呢?原因在于,董事会不愿意拿公司的信用评级去冒险。其实,他们有些过度谨慎了。即便那些进行全现金交易的公司付出了评级下调的代价,但平均而言,他们的长期回报率仍高出15%。如果公司以审慎的方式进行交易,并且制定出明确计划,能在合理时间内恢复其财务实力,那么为了合适的交易,牺牲一下信用评级也无妨。


  了解跨境并购风险


  全球性并购交易很受欢迎。这类交易能帮助公司打入新市场,并有助于其重整生产和分销战略。我们发现,这类交易的表现并不逊色于国内并购交易,但存在例外——买方核心业务之外的全球性交易表现都非常糟糕。


  逆势而动


  公司都倾向于在业务尚佳的时候寻求并购交易。在我们的研究中,有70%的交易是在行业发展高峰期进行的。自然而然,当一切运转良好时,公司会更有信心。但是,我们发现,在经济下行周期进行的交易实际上表现要更好。部分原因在于,那时的股票估值较低,从而降低了公司支付过高对价的风险。(译/鲁志娟 校/戴险峰)


  阿杰伊·霍拉纳是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


  安尼尔·史弗达萨尼是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