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矛盾重重的印度

培训讲师谈管理:矛盾重重的印度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印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在传统唯心主义与现代唯物主义之间摇摆不定;主流信仰与其他古老原生信仰之间冲突不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斗争频繁。几十年来这些矛盾一直折磨着这个国家。但同时,这些矛盾也磨砺了它,让它变得更加坚韧和多元。


  印度经济开放20年来,又涌现出新矛盾:经济快速发展而民生的改善速度却很缓慢;赤贫与暴富共存;廉洁的誓言下滋生着猖獗的腐败等等。这些新矛盾相互作用,让印度社会的发展几乎陷入停滞。最近的农民集体自杀事件,一些邦的武装暴动和政策制定机制的瘫痪都反映出这一信号。自古以来,矛盾一直伴随着印度社会,但现在它需要学会解决这些矛盾,并且动作要快。


  如今关于印度的著作多呈两极分化之势。例如经济学家让·德雷泽(Jean Drèze)和阿玛塔亚·森(Amartya Sen)撰写的《未定的荣光》(Uncertain Glory)就和麦肯锡编纂的文集《重识印度》(Reimagining India)毫无相似之处。前者充满学术气息,以政府政策和数据为导向;后者则由65篇权威的短文组成,涵盖了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过两本书互为补充,纤毫毕现地反映出印度面临的种种两难境地。


  不断贬值的货币、飞涨的物价以及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特别是在看似发达的孟买和德里等大城市),这些迹象均表明,矛盾正不断升级。最近印度商业领袖拉丹·塔塔(Ratan Tata)表示:“世界已对印度失去信心。”人们纷纷讨论,为何印度的社会经济会如此落后以及如何解决这些矛盾。


  真正困扰印度的是,它无力公平分配经济发展的红利。尽管巴西和南非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印度,但它们在实际工资、人均寿命和营养水平等生活质量指标上,远远将印度甩在后面。根据《未定的荣光》两位作者的研究,如果把撒哈拉以南地区最贫穷的16个非洲国家拿来与印度进行对比,在发展指标上印度只能排到10名开外。对于那些宣称印度已成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强国的人,这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印度曾标榜自己的社会发展指标领先于南亚6国,如今却位列倒数第二,仅强于巴基斯坦。过去10年,连孟加拉国的发展速度都超过印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孟加拉国之所以在多项指标上领先印度,是由于该国妇女的经济参与度更高。这反衬出印度社会的另一矛盾:妇女一直在印度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今在很多印度男性眼中,她们和奴隶或个人财产并无太大区别。《未定的荣光》的两位作者倒对此持乐观的态度,他们在书中写道:“针对女性的暴力已成为印度重要的政治议题,这已是不小的进步。”


  印度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它不断地重复两个错误。第一是未能利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经济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前,印度政府通过发放执照和许可等措施过度管制私营部门,严重扼制了创业精神的萌芽。第二是未能有效整治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和国有企业),实现经济的公平发展。尽管过去20年来的去管制化帮助印度建立起自由市场,但公共部门依旧效率低下,不透明也不可靠。这解释了印度的经济发展为何没能带动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没能改善民生。


  改善公共部门效率绝非易事。德雷泽和森认为,要打击腐败、提高公信度,政府必须增加透明度,采取实名问责制来遏制对罪犯的包庇,以便更有效地将他们绳之于法。问题在于,这些措施的前提是,印度的政治家和官员要真对提高政府效率感兴趣。鉴于过去10年猖獗的腐败现象,他们的诚意值得怀疑。


  印度民众其实并不相信私营部门能帮助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最棘手难题,例如改善医疗和教育水平。然而,最近的一些证据却显示出不同的结论。印度的9家标杆医院以极低的价格提供世界级的医疗服务(见本期“全球”栏目)。鉴于这些医院覆盖的人口数量惊人,依靠私营部门来解决医疗问题看起来并非无稽之谈。


  有趣的是,《重识印度》一书认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印度政府未来所扮演的角色。很多学者和商界领袖都认为,印度需要一个强大且民主的政府。古尔查兰·达斯(Gurcharan Das)的名言是,“当政府在夜晚熟睡时,经济才会悄然生长”。在书中他写道,历史上印度一直是大社会、小政府,而现在后者需要变得更强大。麻省理工学院的黄亚生教授则认为,问题和政府权力大小无关,而是和印度人本身有关。









  全球商业领袖很少对印度问题发表意见,《重识印度》给了他们一个发声的机会。可口可乐的穆泰康(Muhtar Kent)、雅培公司的白千里(Miles White)以及施耐德电气的赵国华(Jean-Pascal Tricoire)都撰文,详细地描述这些公司如何在印度进行低成本创新。比尔·盖茨则满怀骄傲之情地描写印度如何根治小儿麻痹症。他在书中说:“印度已经向世界展现,一旦他们设定了宏伟目标,进行全体动员,并追踪测量相关结果,它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印度人能一直遵循这条简单的管理原则,他们就能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


  要在一篇文章中涵盖印度的所有挑战绝非易事,不过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一篇打开印度市场的文章确实做到了。他叙述了星巴克如何在孟买市中心一栋历史建筑中开设旗舰店,解释了星巴克为何选择和塔塔集团合作。他写道:“旗舰店开张的几周后,我从印度回到西雅图,召开全公司大会。当时我试着为大家描述在印度的经历,想到那些遭遇,我竟然哭了出来。”


  这就是你要面对的印度。无论你爱它还是恨它,隐藏其中的种种矛盾终会让你落泪。(译/安健 校/康欣叶)


  阿南德·拉曼是《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编辑总监。此前,他曾在印度的Business Today、The Independent和The Economic Times等媒体担任过主编。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