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宁讲师观点 / 培训讲师谈管理 / 培训讲师谈管理:岳敏君:我的混乱与偏执

培训讲师谈管理:岳敏君:我的混乱与偏执

吉宁博士 2015年12月12日 培训讲师谈管理

HBR中文版:考虑到时代背景和你当时所处的环境压力,你如何突破藩篱把绘画艺术作为自己的事业?

岳敏君:学艺术到了一定时候父母肯定担心,因为你很难靠这个生存。我当时撂过一句话:“就让我画一辈子怎么了,穷困潦倒死了也没什么关系”。其实身边的反对只是一部分问题,更为现实的困难是生存问题。艺术创作者有在政府系统中生存的、有在商业系统中生存的,还有游离于两种系统之外追求纯粹自我表达的。你还得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是痛苦的。假如你选择的是很理想主义的第三类——只听从自己的感受去寻找艺术真谛的话,在那个范畴里还有无数种选择,比如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选择比之上述社会系统中的选择还要困难。在艺术范畴内无法找到明确的对立面,没有了反对的声音,可供选择的选项千差万别、极致丰富,但你反而更难确定符合你自己感受的东西。

所以“大笑人”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你如何在极致丰富的选项中找到最恰当的表现形式?

这个选择和我在大学期间不断的揣摩思考关系密切。你不可能按照学校教育的路子,一出来就找到符合自己定位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我尝试过无数种东西。影响选择结果的很多因素是潜移默化,难以标记的。比如,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毕业论文写的是影视作品中的特写镜头对绘画的影响。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很多人不明白电影电视特写镜头对视觉的影响,不会那么近距离把脑袋放那么大去呈现。我也很难说这种观察思考什么时候驱使我开始画一张巨大的笑脸,只是画着画着,就找到了感觉。

你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在商业上成功的典范。对于“商业画家”这一标签你自己如何看待?

有一年我去英国,跟几个穷艺术家吃饭。结果偶遇吉尔伯特和乔治(英国双人组艺术家Gilbert & George)。我不认识这两位,而这桌穷艺术家讨论起他们来就很不屑,说他们是商业艺术家。在艺术家圈子里,“商业画家”变成了一种负面评价。这个标签其实很奇怪。如何判断一个商业艺术家的价值呢?归根结底,作品本身必须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价值。倘若没有思想视觉方面的价值,它也不可能有商业价值。我们没有一个相对靠谱的艺术价值评价体系,而商业上的成功会更为抢眼,这会使我们的判断产生偏差。其实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并不对立,商业成功与否不能成为判定艺术价值的论据。

有些评论认为你的画不符合美学审美。也有人认为你成名多年却依然在延续“大笑人”系列,是缺乏创新的表现。对此你怎么看呢?

说我的画不“美”的评价也不能说不对。人的审美差异非常大。不过艺术家本来就是独裁的,他想呈现什么就呈现什么。评论者和欣赏者应该抱有更开放的态度。

艺术当然要不断地创新,但这个创新也有不同范畴。电影、戏剧这些艺术形式要求每个故事都要有所不同,同时创作者也需要一种统一风格。以此类似,在我的创作中这个符号本身就是统一风格的一部分。它会一直存在下去。我可以在技巧、形式上不断打磨,追求完美,也可以在内容上有所不同,赋予这个符号更多内涵。这些也是创新。

创作的时候会考虑作品应用的场景和受众的欣赏体验吗?

过去完全没有考虑。条件所限,展览空间、作品买者是完全不可预测不可控制的。我需要生存需要钱需要下一顿饭。最早做展览的时候是骑着三轮板车,拿麻绳系着骑到场地上。第一次在比较好的空间是1996年在德国波恩的美术馆。在一个特别的艺术空间中,你会被空间赋予物品的力量感动。从那以后对于作品外在的空间会特别在意和敏感。再做展览的时候会考虑悬挂高度、视觉体验,尽量把作品更好地呈现出来。

你会听取外界反馈的声音调整自己的创作内容吗?

几乎不会。多年前有艺术家发牢骚,说艺术家是最悲哀的一群人——因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评价你。艺术不像物理化学那样,不懂的人自然敬而远之;对于视觉艺术,只要不是瞎子都能评论。这些声音通常都是互相矛盾的。在无数评论中你要能够分辨出正确的声音,不受杂音的过多影响。过去学画时我属于画得不好的,成绩总是30、40分,得到的评价不高。很多人喜欢去围观画得好的人作画,而我从来不去,就照自己的路子画。我觉得优点总是相似的,而缺点才是独特的,真正定义自我的。我这个人思维散漫,缺点很多,但懒得改。

你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规划工作进度?

我都是处于混乱的状态,艺术家的工作方式通常是突发奇想,没有严密逻辑。我常年一直保持着同时创作多件作品的习惯,这件作品没有灵感了,那件或许有。我的画室里摆着多个系列不同主题的作品,走进去看到哪个突然来了兴致就涂几笔。在工作过程中,激情会像潮水一样此起彼伏,东方不亮西方亮,而且完成整个作品也非常的节省时间。

你的作品“大笑人”引发很多讨论和解读。你自己如何解读?

我的作品是对人、人性的表达。我们忍受各种各样东西的制约,感受到这种无奈,面对那些问题只能用所谓的一种难以确述的“感觉”来表达。这种感觉很难明确,如果非要让我说的话,我的答案是人是可怜的、悲哀的和痛苦的……嗯,我觉得一时半会找不到答案。(熊静如 | 文 时青靖 | 编辑) 

熊静如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高级撰稿。

About 吉宁博士

真正的实战派企业培训师,长期致力于人力资本、公司行为、市场营销、企业战略及领导力发展等组织实践与研究,数十年来参与及主持过的管理咨询项目累计逾千次;受邀主讲过的各类企业培训课程累计逾万次。